广州市民反映,便民的绿道驿站不能如厕,在二沙岛游玩时想去一处绿道驿站如厕,但是驿站却大门紧闭。不仅二沙岛,在临江大道上也有几个驿站“变了味”,有的变成茶艺馆,有的部分变成私人会所。市民如厕不便,憋得慌。相关部门回应称,管理上可能存在漏洞。(9月9日《广州日报》)
绿道厕所驿站变成茶艺馆、餐厅、私人会所,不是一个小动作,它改了姓——原来姓“公”,如今变身私营场馆,全姓了“私”,属性之变,非同一般。
这个“变”,不同于川剧变脸中的瞬间一甩,驿站、厕所变身茶艺馆、餐厅、私人会所,一定涉及土木、水电等改造、装修工程,餐馆会所更要设施齐全。换句话说,绿道厕所驿站变成经营场所,不是一两天的事,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并在市民的眼皮底下进行的。这背后如果没有政府权力的作用,不可能变得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绿道厕所驿站变成经营场所,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明示或暗示。如果是这样,通常的做法是,以试营业进行民意试探,如果反对者寥寥甚至有人说好,说明本身代表了民意,那就按计划正式运营;如果有人强烈反对并引发了媒体的深度介入,那就让新闻发言人出来表态、灭火。表态当然也会见机行事,随机应变,预留退路。
报道中所称“相关部门回应称,管理上可能存在漏洞”,就是这种有回旋余地的表态。还可以预见的是,回应者会根据公众和舆论的反应,及时调整回应的时机和内容,启动危机应对预案。如果公众舆论压力大,就会立即表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近日将取缔经营场所,恢复绿道厕所驿站”。
其实,这样的障眼法,是很蹩脚的,明眼人一瞅便知。“漏洞”,是指小孔或缝隙,是系统中的安全缺陷,其最大特征是小而隐蔽,不易察觉。广州部分绿道厕所驿站变成经营场所,分明是一个明晃晃的大窟窿。被相关部门轻描淡写成“漏洞”,这倒是一个管理上的漏洞。
在厕所驿站上打主意的目的,只能让人揣测为盈利。比较能摆到桌面上的理由是,政府对公益设施资金保障不足,通过租赁公益场所,以期弥补,这好办,市民如厕,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重点保障就行;如果把绿道厕所驿站变成经营场所,存在着相关部门的利益诉求,又不便明说,于是想到了借鸡下蛋,这个要不得,就应加以纠正。
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测,不能把管理部门总往坏处想。绿道厕所驿站变成经营场所的实际情况,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但不管怎么说,我只是希望看到本是公益的,就让它们重归于公益,还方便于市民,不要再让市民憋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