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报载,有广州市民反映,在二沙岛游玩时想去一处绿道驿站如厕,但驿站却大门紧闭。不仅二沙岛,记者走访发现,在临江大道上也有几个驿站“变了味”,有的变成茶艺馆,有的部分变成私人会所。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说,驿站是提供无偿休息的地方,如果拿来经营改变了公益用途,应该是有关部门重建设、轻管理造成的。
绿道驿站是由市绿道办牵头搞的,但具体的建设和管理都是各个区县来负责。绿道驿站大多是以公益为主,部分驿站有经营项目,于是这就出现了要收回租地成本的考虑。一旦经营思路出现偏差,那么所谓“兼顾公益用途”就成了很有弹性的项目。比如,明明是卖水卖饮料的,也会变成卖贵价咖啡;本是开放的平台,也会变成有门槛的高消费场所。公益升级为对少数人的公益,这种蜕变往往是显得不露痕迹的,官方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
作为绿道的配套设施,驿站暴露的问题仅是绿道诸多问题之一。绿道由于其管理及建设仍存在许多漏洞,一些远离闹市视野的绿道往往落得个被蚕食的惨淡结局。而缺乏完整通畅和良好维护的绿道线路,一个个绿道驿站就是孤站,缺乏辐射力。这些驿站往往没有来客,没有生意,成了小木屋一样的摆设。偏偏租金和人力又是刚性的,为了脱贫自救,就要为生计转型了。只要别太铺张过分,这种转型或许会得到管理部门的默许。
无论归哪一级管理,绿道、驿站以及相应的配套,这些几乎就是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源,来源于纳税人的贡献。其功能如果能发挥得好,可以置换出更加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促进全民健康和环保意识。相反,如果化公为私,成了为少数人服务的会所和茶艺馆,那么驿站就与公益本质背道而驰,导致公共资源的流失。这样一种明显让纳税人吃亏的做法,如果大面积存在,实在有损于这项惠民工程的形象。
驿站问题表面看是公共福利问题,背后却是公共财政的效率及检讨机制的问题。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好好对属下的绿道驿站进行一番清理和督查,尤其是对经营性问题进行排查,做到从便民利民出发,有的关掉,有的扩充,有的迁移,该补贴的补贴,该转型的按统一规范实施,让其真正和绿道配套。总之,最好别让绿道驿站成为一个个亦商亦公的“畸形孤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