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探寻古村落民居遗存——梨园坝
时间:2013-09-10 08:39:24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吴健,罗婷,夏雨 

    说起古村落,眼前总是浮现一幅灰墙土瓦、青山环绕的故事画卷,他们大多在偏远处、山林中,空气新鲜,却人迹稀少。村落古老淳朴、保存良好,保留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在通江县泥溪乡梨园坝悄无声息遗存着这样一片原生面貌的古村落,大片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的传统四合院落依山而建,全村80多户马氏家族世代在此繁衍生息。

  日前,著名文化学者、省委党校专门从事四川村落民居研究的孙和平教授到梨园坝考察时兴奋不已:“这是我研究村落民居20年来见过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村落,可以称得上川东北第一古村落遗存!”

  9月7日,秋雨纷飞,本报特派报道组造访这片未被打扰的净土,以探寻的方式走进古村落梨园坝,探究它们的起源、习俗和文化传承,静静聆听百年古村落的诉说。

  深藏大山的灰白

  清晨从巴中驱车出发,差不多3个小时的车程到达泥溪乡。当汽车驶进梨园坝村口时,眼前的景象满足了我们沿途对古村落的所有遐想:深藏在大山里,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地,传统民居与田园风光自然融合。这里便是梨园坝马姓村民的开基之地。

  站在村头远望,烟雾云绕的青山环抱着小小的坝子田园,金黄的稻子重重地垂头等待收获。一座长条青石搭建的平桥上,弯弯的河流从桥下顺着坝子静静趟过,河水清亮见底。左面斜斜的山坡上散步着大片青瓦粉墙木桩的吊脚楼古老院落,整个村落是灰色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蒙着灰灰的颜色,细绵的秋雨将这颜色洗刷得十分清晰。

  行走在梨园坝光滑寂静的石板路上,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时间的迷宫,由青石板小径连接起来的大大小小28个古四合院依山势而建,或高或低,即使同一户人家住的多进院落中,也各有落差,山上流下的清泉汇成小溪从房前屋后流过。

  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工作,只留下老人守着这些老房子。在一个院落门口,有两位老村民正在用传统的石磨磨着黄豆,一勺黄豆下去,白白的浆液就流了出来。

  在梨园坝保留了各种长三间、三合院、四合院,大小面积不等,有些院内早已没人居住,而有的院内,即便有人居住,也是宁静冷清,空着好多房间,砖瓦的缝隙夹杂着花花草草。但院内院外种植植物的传统还依旧保留着:桃树、梨树、水仙、瓜藤……许多外墙上悬挂的蜂桶上,成群的蜜蜂辛勤劳作,筑巢酿蜜。

    马姓人的骄傲

  在梨园坝祠堂遗址,地基尚有残存的碑文、石狮、屋迹、石柱、石基和青石小路。两个残存的“无头”石狮背上当年的柱槽仍然依稀可见,长条石刻有“辉煌忠义业著唐书”大字楷体记录当年祠堂的兴旺。

  在残存的清代道光年间碑文上,记录着梨园坝马氏族谱。按照碑文记载,马氏家族祖籍湖广安德府麻城县,也就意味着大约在六百年,有一个名叫马青钱的顺庆(今南充)知府带着家族迁徙至此,几百年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梨园坝全村380余人的马姓家族。

  “从院落、祠堂遗址、古碑、神道碑等精致雕刻和做工细节上,都可以反映出当时马氏家族在当地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功名成就。”孙教授分析,无论是遗存民居的窗花木雕、房梁彩雕、石雕、还是祠堂残留石狮身雕都非常细致精美,反映出当时房屋主人的经济富足和文化讲究。

  在梨园坝遗存着一座保存完好的神道碑让今天的马姓人倍感自豪,总是津津乐道。我们看到,这座神道碑其实是一座古墓,石碑成镂空立长方体,虽然年代久远,但碑上精工雕琢着“双狮戏带”和各种花纹,仍然极其清晰精美。

  对于古墓的历史资料暂时无从查证,也没有查到相关的文字记载,按孙教授分析:“可以断定的是,古墓的主人在当时一定是当地人楷模或精神领袖。”
  孙和平教授表示,从梨园坝村落格局是农耕社会典型的“聚族而居”形态,从目前所遗存下来的遗迹可以判断:当时的梨园坝山水秀丽、良田肥沃,马氏家族经济富足,方圆声名显赫,其家族祠堂是基层政治最原始的表现形态。

  价值认定和出路

  寻找多方力量对梨园坝古院落的价值认定是泥溪乡党委书记赵鹏正在奔忙的事情。在带领采访组进村采访中,赵鹏不断给村民讲:“一定要好好保护这批古建筑,梨园坝的出路就靠着它们呢!”他深信,只要有价值,就一定能寻找到市场出路。

  村民马开胜告诉记者:“在梨园坝没有找到出路之前,政府不允许任何人动一石一瓦,更不允许自拆自建。”对于遗存的这片古村落,梨园坝的马姓人充满悲情。全村80户居民中,几乎全部家家住在老房子里,整个村庄保持着原有的完好,看不到新建的痕迹。历经沧海桑田,许多房屋开始歪歪斜斜,还会漏雨,村民仍旧不愿意新建,不断用木棒支撑着将要垮塌的房屋。

  “梨园坝古村落是我所见到川东北最后的历史文化古村遗存,如此集中连片的古老民居建筑群落,较为完整的保留着明清时期大巴山区以穿斗木结构、吊脚楼等民居建筑景观特色、深刻遗存了农耕时期乡村社会的历史文化面貌,承载了马氏家族数百年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的生活形态,以及丰富多彩的符号设施、符号元素。”在孙和平教授看来,“梨园坝古村落遗存是一笔了不起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宝贵。”

  对于梨园坝古村落到底存在多少价值,马氏家族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还有多少历史文化需要不断考证和挖掘,目前仍需要大量查证。赵鹏一边忙着联系相关的专家带队到梨园坝进行考察,一边在积极进行国家古村落项目申报。

  走在路上,抬头看了看远方,我们已经置身于深山之中,而这个古村落一直都被青山拥抱着。对于看腻了高楼大厦的城市人来说,这样一片宁静的古村落绝对是个“访古,探幽,归真”的好去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