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热衷于造“新城”,动辄规划数十平方公里的新区、新城。不可否认,城镇化进程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不少“新城”成为“空城”。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风险、土地资源浪费的阴影、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隐忧,也渐渐浮现。(9月3日《人民日报》)
应该看到,许多地方建设“新城”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规划,最终不但未能给百姓带来实惠,相反却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拿什么来挤干“造城”吹出的泡沫。一者要根治“数字”出官。个别领导干部为显示“政绩”的招牌和获取“名利”,不惜大造特造“新城”,结果“计划”没有实现,但本人却步步高升。二者要谨防“一哄而上”。不少“新城”由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最终难免变成一座“空城”。这种对项目的热情有一哄而上的苗头,务必要遏制在萌芽状态。三者要杜绝贪大求洋。不少“新城”项目贪大求洋,能力过剩造成闲置性浪费,有的项目研究论证不充分,建成后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新城”建设必须坚决防止贪大求洋、铺张浪费的情况发生。
说到底,多地新城遭业主抛弃成为空城,这一现象不容小视。其实,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与会的代表委员们就提出,在新的五年里,中国应反思以往过热的“造城运动”,避免无序化城市发展。遗憾的是,在GDP导向的催生下,“造城”热情依然有增无减。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显示,在新的五年中,中国将“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如今,多地“新城”成“空城”,必须果断拿出解决办法,顺利迈过这一道坎,才能为“十二五”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