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区一处正在修建的墓地日前被曝光。墓地雕梁画栋、红砖绿瓦,外观“山寨”了北京天坛、应县木塔和南海观音等景点。陵园回应称,想让百姓享受到“皇家”礼仪。(8月14日 《北京晨报》)
武汉新洲区公墓可谓生财有道,在建筑物上山寨了北京天坛等中国著名建筑,就美其名曰让逝者有“皇家礼仪”的待遇。有了这个噱头,便顺理成章的推出每个格位一万至两万的天价,而这已经超过了武汉商品房万元均价的水平线。
中国是讲究礼仪的国度,信奉入土为安的思想一直以来在国人脑海中根深蒂固。政府推行火化遗体制度以后,也就随之衍生出公墓的形式,用较小的空间安放逝者的骨灰盒,以此为背景也衍生出一条产业链。经过相关部门报批之后,民营资本可以参投公墓进行盈利,但所有的价格都应该按照国家指导价来执行。
而武汉新洲区的“天坛”公墓价格表,却好像跑偏太远。诚然,五亿元的投资是真金白银,然而投资更多的消耗在人为堆砌出来的“著名建筑”上,对于墓穴建设则有本末倒置的偏离,本身就有浪费土地资源之嫌。市场上一般墓穴价位在两三千元左右,但如果就是因为“天坛”的存在,就把成本平摊下去的话,则有悖于市场价格指导,甚至是殡葬必须有的公益属性。
在殡葬行业中一直存在的政府指导价,但往往却并不具备参考价值。群众所期待的平价廉价,往往在实际过程中绝迹。央视曾经报导天价骨灰盒的新闻,便是其中冰山一角。在“你不买也得买”的准垄断局面下,似乎掏冤枉钱成了必须有的尴尬。而在整个殡葬行业,把控着上游资源的人,一直都理直气壮地主导市场价格。而监管、监督也仅是存在于某些公文制度的字里行间。
“天坛”公墓之所以有底气喊出高价的一个原因,无非也是现在公墓吃紧的客观现象造成。民政部门理应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托底,根据人口基数的增长,多拓建些公益化墓地。民资进入公墓本身是件好事,可以对某些个性化需求来进行量身定做,但前提是在国家指导价的条条框框里执行。有关部门理应把国家早已经指定的指导价格进行落实,而不是悬空。非如此,恐怕老百姓在调侃房价高攀之余,也要揶揄以后的“死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