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走城市化道路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带来了跳跃式变化。
首先是改变了进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某些观念。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边远的农村、牧区和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处于各种社会形态的少数民族都在民主改革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落后的经济社会基础使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依然生活在贫困落后的状态之中,与贫困落后相适应的就是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某些观念。走进城市的少数民族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着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以逐步适应城市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对家乡的人又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其次是加快了民族地区城市化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的城市化步伐也在加快。一些符合条件的县改为市,其中包括自治县升格为市。从1990年开始,先后有5个自治县撤县建市。仅以内蒙古为例,原有的8个盟,已有5个先后撤盟建市。城市化建设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再次是密切了民族之间的联系。大量少数民族走进城市,不论是集中居住还是分散居住,都已将自己纳入城市这个新的环境之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比如,北京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首都,在它2000多万的人口中就包括55个少数民族成分,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不同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增进了了解。
最后是促进了民族地区的良性发展。随着民族地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部分农村少数民族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调整。少数民族农民的就业领域得以扩大,这增加了少数民族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城乡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近6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仅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1980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6元,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多元。城市数量较多的新疆、广西、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城市数量较少的西藏和宁夏。
城市化进程在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带来变化的同时,少数民族也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把自己民族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带到了城市,方便了城市居民了解这些民族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例如许多城市餐饮业,几乎是各民族饮食的总汇,维吾尔族、朝鲜族、蒙古族、傣族、白族、藏族等风味餐馆遍布大街小巷,使城里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个过程就是不断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让城市居民了解少数民族的过程。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城市化进程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带来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少数干部、群众由于不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少数民族的习俗和信仰,时常会做出一些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事。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是人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思想准备不足,一些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没能得到满足,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正常生活。
对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而在适应城市文明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首先要转变观念,适应城市的多元化。城市是多元文化的交融点,要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发展,就必须接受多元文化,逐步适应城市文明。每一个个体或每一部分群体,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适应所处的社会、适应城市生活、适应城市文明,这是少数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其次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法律保护和社会容纳的权利。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但并不能以此为由,不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法律对每一个公民都是平等的,无关其民族成分。最后,当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通过法律途径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应该把所有问题都归为民族问题、肆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遇到牵涉民族和谐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可以去当地的民族工作部门寻求解决方法。在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都设有民族工作部门,在大城市的,各区也都设有民族科、室,民族工作部门会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