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今年以来,“土地财政”再次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据媒体报道,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近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至6月份全国306个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土地出让金高达1130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60%。其中,上海同比增长277%,杭州更是同比增长504%。
在经济运行状况不佳,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慢,地方可支配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是通过想方设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来达到扩大财源的目的,而是再次把眼睛盯住“土地财政”,继续通过“土地财政”增加政府可支配收入,并用“土地财政”获取的收入“吸引”银行信贷资金、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与改造、政府项目建设。
从表面看,“土地财政”对拉动GDP产生了快速启动效应,使政府的各项经济数据不因为经济形势不佳、企业经营状况不好而受到明显影响。但是,由此产生的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不仅房价出现了反弹,而且严重挤占了社会资源。因为,地方政府在大搞“土地财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手段,以土地为抵押,继续从银行争取各种信贷资金支持,导致实体经济得到的信贷资金支持更少。近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钱荒”,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继续大搞“土地财政”、继续负债建设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起,决策层和管理层就明确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获利的收入,要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和偿还政府债务,用于保障房建设、教育投入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政府从土地上获利的收入,根本就没有用于这些方面,而是继续与扩大政府负债相“配套”,进行城市建设与改造、大拆大建。别的不说,仅轨道交通一项,就足以让地方政府要在“土地财政”之路上走上很多年,且越走越艰难,越走越危险。
我们不禁要问,面对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实体经济长时间在低迷状态徘徊,中小企业出现严重的停产、半停产,甚至关闭歇业,难道地方政府真的一点也没有考虑过采取积极的政策与措施,支持和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吗?除了“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真的就没有其他办法和行动了吗?
事实上,在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当也必须认识到,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依赖钢筋混凝土式发展,已经没有前途,且会积累越来越多的风险,而应当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和帮助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摆脱困境。
遗憾的是,由于地方政府已经过惯了“土地财政”的好日子,没有耐心再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慢慢积累财源,以至于在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也要通过“土地财政”大搞投资与建设。显然,中央的决策完全没有落实到地方政府的行动之中,没有在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中产生积极反应。
如此,我们就不得不大声追问,“土地财政”还有没有治?地方政府除了大搞“土地财政”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发展经济的路子和方法?如果有一天,“土地财政”也运行不下去了,地方怎么过?
所以,面对地方政府如此不遗余力地依赖于“土地财政”,相关职能部门应当也必须出台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倒逼地方政府抛弃“土地财政”,远离“土地财政”,将精力放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因为,此轮“钱荒”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无论是债务还是资产,都将是泡沫泛滥,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土地财政”到了必须彻底整治的时刻了,且没有时间等待整体改革方案的出台,而必须先行一步,先下手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