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珠三角城市群竞争 需借力专业化创新平台
时间:2013-07-03 18:39:18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作者:谢梦,李颖浩 

    作为世界银行“知识与发展”项目创始人之一,广东省珠三角《规划纲要》特聘国际专家、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跟珠三角颇有缘份,2010年,他与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共同发布了新书《解读中国奇迹: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的成功与挑战》,就是以珠三角产业集群为个案,深入解读这一地区发展。

  曾智华于1998年加盟世行,是国际知名的宏观经济、创新、竞争力、产业政策和集群发展、知识经济等方面的专家。近日,在世界银行总部,曾智华接受了南方日报的专访,畅谈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和创新。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谢梦 发自美国华盛顿 实习生 李颖浩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

  经济特区产业集群是引擎

  南方日报:2010年,您和时任世行副行长林毅夫共同发布了《解读中国奇迹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的成功与挑战》。在书里,您针对深圳特区以及珠三角产业集群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时,您作为广东省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特聘国际专家,经常来往于美国和广东,熟稔两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你怎么评价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状况?

  曾智华: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些城市通过加工贸易,产生了很多产业集群,出现了很多专业镇。这些产业集群或专业镇分工很细,生产效率很高,有比较大的竞争力。此外,广东还创建了很多创新平台,对产业创新或技术突破给予鼓励支持。可以说广东创造出了自己特有的一个模式,直至现在经济总量都是全国领先的。我认为促成“中国的奇迹”有两个最主要的引擎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这两个引擎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广东。

  但如今,珠三角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转型升级。因为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变及生产成本的提高,从事加工外贸的优势条件在珠三角城市已经逐渐弱化。珠三角原来低劳动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遭遇瓶颈。珠三角城市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下一步珠三角要继续保持竞争力的话,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着手。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市场调节调整、转移、升级。更重要的就是要培育高附加值的新的产业,如设计、商业资讯、消费服务、技术创新、物流等。中国很多地区发展的特点是制造业占了大头,制造业两端的研发、服务产业相对比较弱,中国包括珠三角日后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因为很多高附加值的产业都是服务业,而且服务业也能创造很多就业机会。

  我认为促成“中国的奇迹”有两个最主要的引擎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这两个引擎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广东

  

  珠三角城市群竞争力

  目前最大瓶颈是人才缺乏

  南方日报: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过“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飞跃的命题。而后演化为“城市群竞争”。曾有专家说,珠三角地区和德国鲁尔工业区有着相似之处,如今谈到珠三角城市群的竞争力,您觉得还缺什么?

  曾智华:珠三角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如今来看,发展金融业肯定是个重要命题。其中地理位置离香港近是优势,目前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缺乏。发展金融行业需要一大批高端人才,需要从海外和中国的其他地方如京、沪等地吸引人才。另外就是需要自己培养,这就需要对当地地方院校中跟当地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学科进行重点的支持。

  第二是要创造宜居的环境,高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比较高,要他们长期定居,首先要保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还要解决小孩异地上学等制度性的问题。在东亚、东南亚的城市当中比较有竞争力的就是新加坡和香港。新加坡现在想打造成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高端服务业中心,它的自然环境和法律环境都很好,吸引了很多高端人才。香港亦是有力的竞争对手。珠三角接下来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新兴产业,首先就要跟这些地方竞争,打造出宜居的环境。

  第三方面,国家对研发、创新的支持需要创造很多创新基础设施平台,珠三角也有一些创新平台,但问题是这些平台往往以镇、县或市为单位,造成了条块分割。出现了城市之间、同一个城市之内不同的园区之间或产业集群之间的同质性竞争乃至恶性竞争,导致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专业化的创新平台必须以产业和行业为主导来划分,而不是以行政区划,现在产业要做大的话,必须进行行业整合,比如在两个城市有类似行业的话,这些行业之间必须进行合作与融合。我们也把这称为集群创新,只有把这些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做大做强,因为产业创新需要很强的互动,孤军作战是行不通的。比如在硅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行业之间的合作也比较普遍,反观中国,往往是竞争远大于合作。将来需要打破市、县、镇的界限,加强行业之间的合作。这需要至少省一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整合。此外,珠三角如何定位,产业怎么选择,也是非常关键。这需要跟现有的比较优势、未来可能出现的竞争优势相结合来做抉择。

  专业化的创新平台必须以产业和行业为主导来划分,而不是以行政区划,现在产业要做大的话,必须进行行业整合

  

  中心城市广州的优势

  衡量潜力莫看短期排名

  南方日报:去年,天津与广州GDP相差不到700亿元。从增幅来看,天津的发展后劲强大。现在有人担心不久之后广州将失去“中国第三城”的帽子,您有这个担忧吗?

  曾智华:我没有这种担忧,因为这种思路还是原来那套GDP挂帅的思路,这跟我们现有的官员绩效评价体系也有关。中国社科院每年都出台城市竞争的排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起落,但要真正看清个中趋势还要有更深入的研究。

  是第三还是第四并不要紧,衡量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不是通过这些短期排名就能看出来的,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不是基于它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话,那它的发展后劲是有隐忧的。相反,如果这个城市基于这些优势来定位,就不用担心目前短期内的经济数据好不好看,只要潜力起来了,很快就可以超过其他城市,而且发展也得以持续。如果暂时失去了第三,但经过三到五年完成了经济结构转型,那时广州将有更强大的发展后劲,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所以不能把目光定在短期的排名上,这也是导致现在城市恶性竞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现在的评价体系给生产总值、投资等的权重太重,真正要度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综合实力,需要把其他的指标放进去,而且权重要增加。比如社会发展指标。我们可以看看适龄儿童有多少没有上学,有多少毕业率;再看看医疗体系怎么样,多少病人有一个医生,这个也是衡量福利的一个标准。

  是第三还是第四并不要紧,衡量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不是通过这些短期排名就能看出来的,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不是基于它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话,那它的发展后劲是有隐忧的

  

  珠三角城市化发展

  应更多关注人的城市化

  南方日报:如今城市化在中国是一个热门话题,城市化被认为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珠三角地区是全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你认为珠三角城市化接下来的发展应该如何避免新一轮“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

  曾智华:在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委托世行研究城镇化的科学发展战略,甫一上任就委托世行做这个课题,可见国家领导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其中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牵涉到下一步发展模式的转型,社会福利怎样改,贫富分化如何缩小,环境怎样改善等社会民生的问题。城市是中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国的城市化率发展也很快,从改革开放前不到20%到现在的52%,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住在城市里。城市化是必须要走的道路,今后中国的城市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城市化,不光是土地或建筑的城市化。如果城市规模建得很大,但大部分人都住在贫民窟里,人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改善,那这个城市化就没什么意义。过去3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较快,却避免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贫民窟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化是伴随经济增长而展开的,城市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很多的人口。

  珠三角吸收了很多外来劳动力,随着这些人在当地的不断融入,逐步成为新型的城市人,他们就必须要有跟当地的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标准,这就需要我们从户籍方面进行改革。当然一下子放开是不大可能,但是至少要对这些已经进入城市、事实上已融入当地生活的人的户籍适当放松,让他们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这也就实现了人的城市化。其次就是要避免城市化只是为了拉高GDP而大兴土木,这样就成了一个变相的圈地运动。正确的城市化必须遵循一些原则,无论城市规模大小,这些原则基本上都是适用的。一是城市的定位要基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切不可不顾实际,盲目照搬;其二,城市必须是一个环保型的绿色城市。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三是城市必须是宜居的,功能区之间规划、产业需求跟人的需求的协调,交通规划、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都要通盘考虑;第四个原则是以人为本,要根据人的需求来建设,而不是盲目进行拆迁,大建一些过剩的建筑等基础设施,这样可以防止一些鬼城的出现;第五个原则是必须保持城市特色和风土人情文化,该保留的都保留下来。珠三角的城市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做好的话肯定很有发展潜力,而且能吸引很多高端的人才。国内的竞争对手中,长三角是个中翘楚,他们的宜居环境确实已经很不错,这方面需要珠三角学习借鉴,打造好的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城市化是必须要走的道路,今后中国的城市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城市化,不光是土地或建筑的城市化

  

  粤东西北地区发展

  可优先发展环保节能产业

  南方日报:广东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富广东”珠三角的背面还有个“穷广东”粤东西北地区,今后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未来应该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粤东西北如何走上有别于珠三角发展的新路?

  曾智华:粤东西北跟珠三角的差别就与中国的中西部跟中国沿海的差别一样大。今后粤东西北的发展要吸取珠三角发展的教训,尤其不要再支付环境方面巨额代价,走一条比较环保的道路,优先发展环保节能的产业。对于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需要当地经过科学的论证对城市作出合理的定位,确定承接的产业在当地有发展潜力再吸收。对于一些城市,可能保持原生态是最佳的发展思路,这些地方不一定非得要发展工业产业来把环境搞坏,而是让珠三角的有钱人来旅游度假。所以发展思路要改变,要有更长远的眼光。还有要跟珠三角城市进行互补性发展,如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最后,还可以发展一些适合总部经济、研发从业人员工作或机构落地的地方,因为这些从业人员看中这里有千金难买的优质的自然环境。当然,有一个很好的自然环境,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还不够,还需要公共服务的加强,这样将能吸引到一些高附加值的研发导向、高端服务的企业。

  珠三角可借鉴

  纽约城市群经验

  记者观察

  打开美国地图,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10个州,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在内,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这里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600558,股吧)沿岸城市群,也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首的地区。今天的纽约贵为全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或许可以算上波士顿一份功劳。历史上,波士顿和纽约也曾在金融中心地位上互执牛耳。在双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充分比拼后,随着纽约渐占上风,波士顿主动寻求城市的新定位大学城。今天波士顿云集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世界名校,精神高地波士顿被誉为“美国的雅典”。与波士顿相类似,城市群内其他核心城市也都根据自身的特点,走与纽约的错位发展之路。如费城发展国防、航空、电子产业,巴尔的摩发展矿产业和航运业等等,使得区域内的产业分布呈现出多元和互补的格局。而这些城市各自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区域中心纽约的辐射作用。

  从广州进入佛山,进城收费站就在提醒你进入佛山了。“广佛同城”4年来,两城合作流于表面仍被诟病,有人说,广州和佛山只能算是友好伙伴关系,还不是利益捆绑下的合作关系。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不重合也是一直困扰着珠三角城市群的“成长的烦恼”,甚至相较国内的其他城市群,珠三角城市间的竞争显得更加紊乱无序,如深圳剑指高科技,珠海也表态要抢占技术最高点;广州要打造南中国金融中心,深圳也赶忙给自己贴“区域性金融城”的标签;东莞、惠州等城市在制造业发展上的重合也让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长剧愈演愈烈。而近年深圳对广州老大哥的交椅发起了冲击。

  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教授首次提出“大都市圈”理论。按照该理论的标准,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晋升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另一边厢,珠三角城市群经过30年的发展却仍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高度。“破”总是比“立”要容易,如何解决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症结,这正在考验着“珠三角”的智慧。

  “区域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把环保标准、社会平等等指标加进去,而且要给予高权重。这个绩效评价体系的改变能根本上改变政府行为,有利于发展模式的转变。”采访中,曾智华博士谈到,建立一个体系比较容易,但要真正实施很困难,需要数据的真实可靠,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