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报料称,武汉某高校学生食堂一窗口放有一块“拒绝民工就餐”的标语牌,怀疑校方有歧视民工之嫌。23日,记者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找到该高校食堂,但未发现帖中所指标语牌。校方一工作人员称,学校曾出现过醉酒民工殴打食堂工作人员的情况,虽此事查无实据,但校方依然会将学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6月24日《楚天金报》)
民工在高校食堂就餐,一是图方便,二是为了省钱,可以理解。高校食堂拒绝民工就餐,虽然做法欠妥,但也并非是一无是处。毕竟,大批农工涌入食堂吃饭,多少也会给师生就餐造成影响。再者,有的民工不注意自身形象,衣服上沾满尘土、大声喧哗等等,影响环境卫生也是必然。特别是,曾出现过醉酒民工殴打食堂工作人员事件,给师生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此,高校食堂拒绝民工就餐,与其说是对民工的一种歧视,不如说是对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排斥心理,甚至是对校园安全的一种焦虑和诉求。
事实上,受城乡二元分割的限制,包括高校在内的城市,对民工的“傲慢与偏见”依然存在,即便是民工大都做到自尊自爱,也未必能够得到认同。民工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不断融入城市文化,却难以真正融入。他们的处境和生活状态,需要深入的了解和尊重。同时,进城民工若想得到城市认可,首先需要从自身素质上融入城市,需要从一些细节做起。某种程度上讲,穿戴整洁一点,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遵守秩序等文明表现,都不存在多少技术含量,都需要民工“入乡随俗”,用心去做。
高校食堂拒绝民工就餐,表明高校与民工之间存在情感隔阂,需要双方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特别是,一些高校对民工持开放的态度,却没有用更开放的办法应对民工就餐。如果校方不是消极地而是积极地去应对,情况或许能好许多。民工热衷于在高校食堂就餐,除了方便、省钱和满足好奇心之外,还有一份对高校的美好憧憬。如果高校能这样看问题,也许就能理解和接纳民工就餐。特别是,作为城市高校的建设者,付出辛劳和汗水,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民工,理应得到高校的尊重和包容。另一方面,农民工也应多注意细节,做到文明就餐,礼让师生,尊重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只有双方的包容和理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
开放的校园,才是最美的。高校属于本校师生,也属于所在的城市,更属于全国。任何时候,自我封闭都是解决问题最坏的办法,大学师生们不妨以自己的执着和真诚试着去打动民工,改变他们袒胸露背、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甚至举止粗俗等不文明的习惯。一个开放的高校只会让人更尊敬。打开校门,让高校融入城市,与城市一起进步成长,也许若干年后,民工在高校食堂就餐,不但不会成为高校的烦恼,还会成为高校扮靓这座城市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