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农民都是新时代的知识拥有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快,我们的基层干部的头脑更要新颖,更要不断自我充电,不要低估农民的政治觉悟,更不要怕少数人上访告状,让正气变成一种正能量是党员干部的一种必备水平,让想干事的干部有位子、有安全感。这也是组织部门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名词越来越敲击老百姓的头脑,高粱花子被新时代的信息观、民主观逐渐开了窍。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似乎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思考的范畴。曾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政策,的确改变了一个时代,但是农村财富的积累,尤其是农民打工热,带给农村的发展思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甚至是翻天覆地的。雪花般飞回来的钞票,变成了一座座农民新居,农村硬件建设无疑已经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电话和网线入户工程,自来水入户工程,街道硬化,公路村村通工程,小公交开通农村线路,尤其农村家庭轿车的逐步普及,城乡一体化的加快融合,似乎农村离社区化已经仅一步之遥。
当然,国家持续的经济发展,推高了农村的发展速度,这种崭新的特点,更需要基层干部更新观念、革新思路,在服务农村发展的同时,更主要考虑农村发展的愿景展望和规划,如何实施就显得有点时不我待的历史的紧迫感。
在谈农村领导班子建设时,首先必须注重一把手的作用和领导力。其实,就目前而言,我们对干部的要求似乎没有大的改变,固有的管理模式,没有改革。大家感觉农村的工作不太难干,无外乎还是搞搞计划生育,净化一下农村环境,就完事OK了。其实,农村的变革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的是今后的农村哪里去?怎么走?具体说,就是方向问题,方法问题。
另外,农村建设家庭农场,更主要的是改革农村耕地的承包模式,已经摆到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之上。认清家庭农场政策对农村发展的好处如何、难题在哪里?也已经是当务之急。是否建设家庭农场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键是解决农村后续发展的方向问题。更主要是盘活耕地这一个似乎没有价格的资产,进入市场经济流通的环节,节省劳动力,改革耕种管理模式。使农村进入永续发展的轨道。
具体来说,农村目前面临的有3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一,耕地的机井缺乏,出水量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的正常灌溉需求,有的为了两亩田,整整浇200个“字儿”,一个“字儿”按1.5元计算,就是300元电费,这样庞大的支出是一种无谓的消耗,在生产成本上是无法接受的,在经济学上也是不划算的。
机井少怎么办?这就需要基层领导谋划,需要农村的大家长拿主意、想办法。农民土地是家庭承包模式,缺乏统一协调,当农民有了这个意愿和需求,就要解决,就要适时发挥临门一脚的作用。
另一种解决的办法,就是结合机井安装喷灌设施的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节省水量效果特别明显,能节省50%左右,应该受到关注。比如一些草坪喷灌设施是司空见惯的,其优越性大家都知道,普及进大田作业只是一个实施的勇气和魄力问题。机井的投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有紧迫意识,更不能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尤其土壤是一种生产资料,关系国计民生,一旦没有水土壤就必然开始不易逆转沙化过程,土壤的修复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恢复。不管是谁,包括我们的农民兄弟更要重视起来,建立不同的集资模式,尽快解决这个燃眉之急,制止土壤沙化,改善农田生存环境。
其二,农村现阶段主要农场化开始实施阶段,大部分是外来承包的模式,为什么好多地方推行艰难?也有好多的原因。比如,承包年限问题,20年,农民感觉不划算,大家都已经满足了耕者有其田的福利,多少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又化为泡影,从心理上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顾虑是正常的,同时也不排除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落后思想在作祟。
承包者感觉年限短了,不划算,影响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性,增加政策的随意性,顾忌协议的法律严肃性,怕收不回自己的投资,或者经营得不偿失。比如,一亩1000元的亩承包费用,好多地方农民不接受,顾虑粮食价格的波动,或者购买力的变化,为什么不能用小麦和玉米实物充值等折中的办法来解决农民吃的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是减少农村社会风险的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再比如农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农田大区农场式管理,必然解放好多的劳动力,承包者应该注重提高当地留守老人和妇女工作的权利,尤其教给农民先进的管理经验,把好的知识留下来,从软件上武装农民,比单纯金钱补贴更重要。
其三,基层干部在吃透政策的情况下,更要有魄力、勇气,要能干事,能干成事。比如,采取家访,摆事实讲道理,减少农民对农场式改革的抵触情绪,告知农民土地也是一种需要投资的生产资料,承包者为我们留下基础设施,也是解决我们的经济困窘,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回报。
同时应该让承包者也有革新农业的目标,尤其改善灌溉设施应该是约束双方的一个首要要件,让双方心态平衡,都有一种双赢的心理感受,让投资进的来,盈得利,让农户有保障,有所需,才是合同成立的前提之一。
尤其面对打工潮,适时做好应对。土地包出去了,剩下的劳动力就业怎么办?就需要引导、开发、扶持多策并举。同时面对农村政治要民主和民意结合,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对于钉子户,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魄力去应对。
我曾经和一个老书记聊天,他说:“干部办事公了还不行,还要有虎气和硬气,比如我们修街道,街道两边的树木,必须5天清除。许多人提前刨自己家的树,部分户不执行,我们讲解政策无效,我们就搬出‘土地是国家所有’,超越期限的一律大队处理,树木收归集体。”5天期限顺利完成,如果没有这种魄力和勇气,硬化街道这种全民福利政策,就会推诿扯皮,最后延误工期。
对于农村一把手的要求,必须是有文化,有思想,办事公道,而且有一种营销公关能力,把国家的政策变成农民易于接受的方法,执行下去,为新农村的建设,增加一种远见和谋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话糙理不糙,现在的农民都是新时代的知识拥有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快,我们的基层干部的头脑更要新颖,更要不断自我充电,不要低估农民的政治觉悟,更不要怕少数人上访告状,让正气变成一种正能量是党员干部的一种必备水平,让想干事的干部有位子、有安全感。这也是组织部门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