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海林,华灯初上。晚饭后,灯火通明的雪原公园成了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周长宝一家也经常到这里散步,没有人会想到,3年前的周长宝只是海林市山市镇青领子村的一个农民。如今,他和妻子已经在海林市就业、买房、落户,孩子也顺利地升入了海林林业一中。
近年来,海林市通过做大做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带动产业集聚,吸引人口集中,促进城市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产促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形成了产业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目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产业支撑农民轻松就业
周长宝告诉记者,以前他和妻子都是普通农民。2010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来到海林市。刚来的时候,特别担心没有经济来源。但很快,在开发区欣成木业有限公司,周长宝找到了包装工的工作,妻子做起了打磨工。两个人每月工资加起来近5000元,生活有了保障。2011年,公司开发房地产项目,周长宝享受到了每平方米200元的优惠,50平方米的房子一共花了13.5万元。
从在家务农到城里就业,从租房到买房,周长宝说,现在完全感觉自己是一个城里人。家里的6亩地,每年租出去有3000元收入。偶尔全家也回村里看看,到老房子住住,就当是度假了。“现在村里好多人都在城里扎了根,原来的40多户只剩下十几户了。”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无源之水。周长宝能轻松找到工作,缘于海林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经济开发区,把开发区打造成产业集聚的平台、人口就业的基地。在欣成木业有限公司大门口,“招工”的大牌子特别醒目。而像这样的牌子,在开发区并不少见。东泰矿业投资10亿元,建设集温泉度假村、水上游乐园、酒店超市于一体的综合性商旅项目,可吸纳就业5000人;开发区引进北味菌业集团,吸纳农民就业2000多人。据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吴子顺介绍,目前开发区有100多家企业入驻,用工1万多人,未来用工量将达到3万人。
改善住房宜业更要宜居
养花、喂鱼、聊天……大都市般轻松惬意的日子,是居住在海林市柴河镇棚改和谐小区18号楼的成艳秋做梦都没想到的。从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到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成阿姨感受着生活的幸福快乐:“住楼真好,屋里暖和不说,家务活也少了,还能去社区参加文体活动,现在我可是过上了好日子。”
海林市采取“先征后返”模式,在入户、证照、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更多农民进城买房。新建21万平方米、14栋可容纳1600户的“亚澳新海林”新型社区项目,安置周边村屯800户农民。通过以宅基地换住房、换保障的方式,集中规划建设“幸福家园”项目,一次性整合5个城中村,新建楼房42栋,入驻农民1300多户。同时,充分发挥开发区吸纳带动作用,将14个城郊村屯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快村屯对接融入城市。在农场、林业局驻地重点镇,鼓励农民与垦区、林区职工共建共住,共享国家棚改项目补贴政策。柴河林业局改造棚户区105万平方米,共吸纳柴河镇农民买房1100多套。在建设住宅的同时,金融中心、医疗中心、商贸中心同步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功能。
编织保障网农民变市民
今年40岁的谭家军是欣成木业的漆线工,每月工资2700元。作为柴河镇钓鱼台村的农民,能找到这份工作并不是偶然。他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没什么技能,幸亏有了农民工免费培训中心,根据企业所需提供培训,培训完即可上岗。现在他已经在海林安了家。
免费培训只是留住农民的措施之一。记者了解到,一系列的好举措、好政策让走了的农民又回来,让留下的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
海林市农业局副局长、城乡统筹办副主任孙峰告诉记者,海林市大力打造园区式农业,农民把土地租给园区,由园区统筹,离开土地的农民向主城区发展,不离开土地的农民向中心村发展。大量的农民从一产中解放出来,农民租地挣钱,城里就业还能分红。在户籍上,买房子就可以落城市户口。同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场所有权等方面都给予保障,享受补助。对农民子女进城“入学难”、“择校难”问题,实行“自由择校,就近入学”,实现入学“零门槛”。对进入高级中学、职业高中的,减免部分费用,对困难农民子女给予适当补助……在海林市,各方携手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社会保障网,广大农民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就业梦、安居梦、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