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大戏《新恋爱时代》,沈画只是因为没有北京户口,所以备受磨砺,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还是盼望她能落户,没落户也仍然过得幸福。
谁都知道,北上广安家落户,一户难求。薄薄一张淡蓝纸,难倒七尺硬汉子。眼下又到了毕业季,有关落户的种种新闻和渴望落户的焦灼眼神,都涌了出来。这眼神有父母期盼孩子毕业就能有大户命小姐身的,有眼睁睁吹着牛皮信口雌黄说能办户口的,有为了留城献礼献媚又献身的……
这北京,办下一个户口得花多少钱,想必大家早都能猜到个八九不离十。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私下交易的公开价是从20万到50万不等,交了钱也不一定就能办成。前几天,一个亲戚的孩子想弄个京户,对方开口说10万,亲戚愣没敢办,太便宜了,不正常。
城市户口承载的太多福利含金量,导致随户口应运而生了诸多畸形问题。改革开放30年,户口虽不再承载粮油功能,但其诸多福利功能仍然存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户口的福利功能差异明显。
这极易滋生很多不公平现象。这些年来,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话题一直在讨论,有关部门尝试着在往前走,但始终走得“不痛快”,这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改革面貌的缩影。
《中国经济转型30年》一书中,城市户口问题被描述得就像窝在胸口的一块顽疾。“它的福利含金量,造成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某种悖论,越是在户口中附着较多福利内容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越难推进。”书中建议把福利内容从户籍上剥离掉,或者把福利上的差距缩小到无须借助户籍即可共享。这在当下看不到一步实现的可能,因为很多利益和问题彼此缠绕。
为什么那么多人,一边骂着户口的卑贱,一边还绞尽脑汁想办下城市户口?我们不妨以北京为例,从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养老与教育三个方面看看这户口的附加值到底有多大。
在高房价的语境下,北京出台了一揽子的住房保障措施,着力建设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然而,外地户口被排除在住房保障政策之外,这让京漂们情何以堪?
接着看养老的问题。尽管相关法规有明确规定,不少用人单位也为员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由于社会保险待遇存在明显的地域壁垒,员工的社会保险待遇并没有流动起来。社保全国“一卡通”至今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想在北京终老,没户口,对不起,北京不欢迎你。
最最让没有北京户口的父母们揪心的,是教育问题。父一辈在京打拼,挣够了钱,没有户口也就算了,可孩子不能下一辈子还这么漂着吧?有户口,意味着子女能充分享受到与本地户籍人口子女一样强大而优质的教育资源,没有,你的孩子将注定为一个无处安放的青春而惆怅。户口,承载了与它本身极不相称的较大教育功能,这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户籍制度肯定要改,而且必须改,这是政府早就有的决策和决心,让户籍回归信息服务功能,让城市内部、各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福利不再有等级差别,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公共财政,这的确是最理想状态。但是,逐渐剥离户籍的福利内容,把每一个人都纳入权利保障视野,消除公众对户口的权利焦虑,恐怕更强大的突破力,还应该来自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