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古城重建:千万别丢了文化多了铜臭
时间:2013-06-14 20:01:43  来源:中工网  作者:林琳 

    “摩天大楼热”、“重建古城热”、“名人故里热”……每一次的“热”似乎都是追随者众,但类似的热闹似乎总逃不过盲从和贪大。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真想吸引八方来客,只能靠真正的特色和文化,而不是盲目跟风,贪大求洋,千城一面。

  河南浚县保存了300多处名胜古迹,却因规划不合理,开发过度,拆旧仿古,在今年初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黄牌警告。据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同样被警告的还有山东聊城、河北邯郸、湖北随州市、安徽寿县、湖南岳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云南大理市7个历史文化名城。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内有不少于30座城市正在或策划投身“古城重建”热潮,重建项目投资从数亿元到上百亿元不等。

  古城重建,一边“拆旧”、一边“仿古”,近年来,这样的新闻屡见报端——2011年9月,江苏金湖尧帝古城开建,占地千亩,总投资30亿元;2012年初,山东肥城“春秋古城”项目开工奠基,计划总投资60亿元,占地2200亩;2012年8月,河南开封爆出千亿元打造古城新闻,力争4年内重现北宋汴京繁华……

  重建未必是坏事,至少表明了一些地方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而且一些文物古迹可能确实疏于保护也确有整修的必要,然而让人忧心的是,时下的古城重建并未完全遵循着保护的原则,而是呈现出一番大拆大建、不计成本的景象。在去年6月召开的“纪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设立三十周年论坛”上,住建部相关负责人痛批“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行为,直接点名山东聊城,“成片历史街区被拆掉,统一建仿古建筑,一个设计图纸、一个时间建出来的。”

  2011年1月起,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了首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结果没有对外公布,但参与检查的相关人士曾透露,在全国1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13个名城已无历史文化街区,还有18个名城只剩一个历史文化街区。而按照规定,有两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的才能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可以想见的是,近年来确有部分文物古建被“保护性拆除”。恢复历史面貌,以一种不惜血本、推倒重来的方式,以一种迁出居民、圈城收费的方式,究竟是保护还是破坏,公众质疑不断。

  同样是以“保护”的名义,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景区的申遗行为亦争议不断。不久前,《中国经营报》的一篇报道称,陕西“丝绸之路”申遗将迎来验收,汉长安城保护特区管委会官员曾公开表示,作为“丝绸之路”申遗项目之一的未央宫遗址,除了拆迁、平坟之外,还需要进行树木移植、汉代道路恢复、景区参观设施建设等,整个项目需要125亿元。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当地财政收入的支付能力,如此奢侈的申遗将给当地今后的发展带来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能把这不菲的投入全部用于文物保护,才是当地文物古迹之大幸。

  保护古城也好,申遗也罢,难道没有更恰当的方式?

  说到底,古城重建、申遗之类规划和行为之所以屡遭诟病,其实源于潜藏其背后的经济动力。一些地方的所谓文物保护,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掺杂了不少旅游开发、地产开发的因素,大拆大建可以带动多少招商引资、多少门票收入、多少GDP增长、多少地方政绩,一些人恐怕早已垂涎三尺。

  历史文化古迹当然应该保护,但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些地方是真要保护、顺便保护还是以保护之名行牟利之实,更需分辨清楚。片面追逐古城重建、申遗的商业利益和地方政绩,背离了保护遗产、传承后代的初衷。这样的行为应该早早制止和监管,就像此番国家相关部门对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黄牌警告一样。只是这监管的力度和持续性,以及对地方政府今后类似决策的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果一些地方根本不顾及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为了经济利益一再为所欲为,毁真文物、建假古董,还是早早摘掉“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为好。否则就算古城建成了,也不会带来历史的厚重感,而是弥漫一种铜臭味儿。

  “摩天大楼热”、“重建古城热”、“名人故里热”……每一次的“热”似乎都是追随者众,但类似的热闹似乎总逃不过盲从和贪大。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真想吸引八方来客,只能靠真正的特色和文化,而不是盲目跟风,贪大求洋,千城一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