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现有资源价值最大化——访乌海市市委书记、市长侯凤岐
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故称“乌金之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乌海作为资源富集区开始大规模开发。
如今,全市探明煤炭储量约一半左右已被动用,煤炭资源逐渐减少,乌海市2011年被国家列入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
近几年,乌海市委、市政府把环保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做了大量艰巨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走出了一条环保优化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环境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乌海市市委书记、市长侯凤岐。
资源型城市只有在资源枯竭前就注意科学转型才可能持续发展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独立成篇进行阐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请问您对此怎么理解?
侯凤岐:今年以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等,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在目前这个时期,乌海的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这也是乌海市政府现阶段执政的基本问题。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再以粗放式发展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要让大家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建设生态文明,这也是民意所在。
记者: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乌海是如何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谋划实施战略转型的?
侯凤岐:一个人只有在青壮年时就注意调养身体才可能长寿,一个资源型城市只有在资源枯竭前就注意科学转型才能可持续发展。
乌海市是国家确定的31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自195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已动用全市探明煤炭储量约一半左右的资源,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乌海市历届领导班子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乌海市立足实际,将转型发展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及早谋划,统筹考虑,在煤炭资源还相对富裕,处于发展壮年期,提前谋划产业转型发展问题,正在逐步探索实践一条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发展与美丽双赢。
近年来,乌海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加大环保投入,2011年,乌海市政府环保投入3.8亿元,占公共财政收入的4.58%;2012年投入3.87亿元,占比达到4.09%。2011年~2012年,乌海市工业企业投入污染治理资金近20亿元。
记者: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随着工业总量的不断增加,工业污染的刚性增长随之而来,减排压力可想而知,乌海是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确保完成减排任务的?
侯凤岐:传统的能源、资源开发及粗放型增长方式,为城市及工矿区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尤其是,大部分企业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装备落后、环保设施不完善,规模偏小。乌海及周边遍布高耗能企业,工业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面对压力,乌海提出了“重环境、调结构、创新富民”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将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推进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将《乌海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先后120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环境保护工作。按照自治区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乌海市制定了“十一五”期间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减排计划,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双12条”减排措施的实施意见》等十几个环境保护政策性文件。
乌海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深入三区,对污染减排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督察。建立发改、经济、环保、电监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环保主抓,各部门配合的总量减排机制。同时,乌海市环保局在全自治区盟市环保系统中率先成立了总量办,加强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乌海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推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把环境保护指标列入各区及有关部门实绩考核体系,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并制定了《乌海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奖励办法》。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减排领导小组,下设专项督察组、专家技术核查组、综合考核组、行政效能督察组,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形成了减排工作的合力。
追求现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资源服务年限
记者:乌海是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
侯凤岐:乌海的环保问题主要是产业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落后问题,只有产业转型了,环保才能打主动仗。同时,环保需要规模效益,乌海及周边可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大部分工业企业集中在3个工业园区,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乌海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调优结构、产业升级并重,从资源采掘、加工、转化各环节,追求现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现有资源服务年限,进而为延伸升级支柱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产业再造赢得时间,有效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资源型城市,乌海的产业转型首先要摆脱对资源的依赖,改变一煤独大的格局,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资源型产业,而是要从过去单纯依靠资源支撑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乌海市煤炭保有储量近30亿吨,且多为优质焦煤,发展煤化工产业优势突出,加之经过多年发展,煤焦化、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规模优势明显。目前,乌海焦炭已形成1800万吨的生产能力,PVC(聚氯乙烯)产能达到120万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节能环保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十一五”期末,乌海市原煤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时期的74.2%下降到了38.7%,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
按照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的思路,乌海市大力延伸产业链条,围绕资源与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延伸煤焦化和氯碱化工两条产业链,形成煤—焦—煤焦油—煤化工产品、煤—电—电石—电石化工产品两条相互关联和促进的产业链,目前已具备了30万吨甲醇和6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生产能力。
在煤化工方面,乌海在煤炭洗选基础上生产焦炭及其下游的系列产品,用焦炭炼钢,并用洗煤厂产生的中煤、矸石、煤泥等大量劣质煤就地消化发电。引进总投资47亿元的乌海华油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年综合利用焦炉煤气30亿立方米,不仅彻底解决了乌海焦炉煤气点火放散的问题,还将一部分回收的焦炉煤气制成液化天然气,成为陕汽乌海天然气重卡的主要燃料。同时,企业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开发空心砖、粉煤砖与矿渣水泥等新型建材产品,变废为宝,初步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乌海还充分利用周边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不断发挥和增强本地区交通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大型生产性物流业,打造区域仓储物流中心,为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支撑延长现有产业发展周期。
记者:落后产能制约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乌海是怎样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的?
侯凤岐:落后产能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无保障,已成为提高工业整体水平、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
对于落后产能,首先在坚决淘汰的同时我们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实际上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将触动企业的利益,对于企业自己决策造成的产能过剩,应该由市场来优胜劣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突出政策的导向性,坚持扶优扶强,对于该淘汰的产业,不给政策也不给补贴,利用市场去淘汰。
其次,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杜绝新增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资源地区的领导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就要像对自己家待嫁的姑娘一样,企业作为资源利用的载体,乌海就像姑娘要出嫁一样,一定要找个综合素质高的小伙子。像爱惜自己的姑娘一样爱惜资源,才能够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科学利用和循环利用,既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产生最大的环保效益。如果随便找一家企业,不能完全开发利用资源,那最后副作用最大的还是环境污染。
同时,对于新建项目必须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深化规划设计,提高生产、技术、安全、能耗、环保、质量等标准,避免过早成为落后产能。
“十一五”以来,乌海市先后关停取缔1600多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淘汰电力产能310兆瓦、水泥产能119万吨、炼铁及球团产能165万吨,100万吨以下焦炉全部关停,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5.53万吨。
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尝试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
记者:面对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的双重压力,乌海实施了哪些环境经济政策?
侯凤岐:一是乌海设立了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每年安排污染减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全市重点减排工程的补助、奖励和能力建设。并由市发改委、环保局和财政局对减排专项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减排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具体减排项目上。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制定实施了《关于贯彻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分别实施限贷、停贷、收贷。
三是为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乌海于2008年就在全区率先将污水处理费由原来的0.5元/吨提高到现在的0.8元/吨,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目前,乌海正在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市本级财政补贴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在生态补偿中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实行异地补偿,在开发过程中全力做好生态保护和控制的同时,对不具备或暂时不具备生态恢复或建设的区域实施异地补偿建设,强化对沿黄河、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在资源有偿使用方面,除了依法开征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水资源费外,尝试建立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以体现环境资源的真正价值。
城市转型与产业转型发展同步推进,打造富裕、宜居、美丽、和谐、幸福的乌海
记者:进入“十二五”,乌海提出了建设富裕、宜居、美丽、和谐、幸福5个乌海的目标,请您谈谈乌海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侯凤岐:我们进行了“百年乌海”规划,前50年乌海是在“煤”字上做文章,后50年乌海要在“海”字上大做文章。乌海市结合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城市转型要与产业转型发展同步推进,以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契机,打造富裕、宜居、美丽、和谐、幸福的乌海。
目前,乌海市累计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15亿元,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乌珠慕公园、乌达西山、海勃湾东山等一大批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同时,加大园区、农区等绿化实施力度,组织实施了千里山工业园区、低碳产业园区、团结新村等园区绿化,完成了3200亩造林任务。目前,全市有林地50多万亩。
随着甘德尔山旅游区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乌海市将甘德尔山旅游区、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与乌海市3个城区以及滨河西区作为一个整体,构成环山环湖发展区,城市发展从“避水”向“滨水、亲水”转变,发展总体目标为产业发展走向多元化,从专业化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变,吸引区域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由分散向集聚转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向滨水、生态园林、宜居特色城市转变。
今后,乌海将继续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抓好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工业烟尘、粉尘、扬尘污染,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和黄河水污染防治。
同时,做足做活山、水、绿和沙漠的特色文章,建设以乌海湖为核心,以沿边、沿路、沿山、沿河防护林和生态林为主的生态绿化带,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为节点的生态功能区系统,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努力建设美丽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