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资源上存在巨大差别,这是引导农民工进城的无形“指挥棒”。通过比利时工程师的话,笔者感悟到,一座城市如何让更多人处于“乐业”的状态,决定了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观察眼
上周,中欧城市创新国际研讨会在佛山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建议,佛山可以争当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在新型城镇化上,佛山不仅要向国内城市学习先进经验,更要向欧洲水平看齐。
借着中欧城市创新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中央电视台在佛山录制“新型城镇化之路”论坛。论坛上,一位来自比利时的工程师葛建(中文名)的观点迎得了全场人的热烈掌声。他向大家描述了比利时的乡村生活,在欧洲,农村人和城市人并无太大区别,在乡村同样可以安居乐业。他不认为城市发展就是人口的增加,人口过度集中会导致城市交通、环境等问题。他提出,“我个人觉得没必要上大学。我父亲是一个厨师,在比利时很有名。我邻居是一个木工,他没有上大学,但是他的技能精湛,受到非常好的尊重。”
在中国,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资源上存在巨大差别,这是引导农民工进城的无形“指挥棒”。大城市独占了大量的优势公共服务资源,自然地形成产业、人口的核聚效应。
为何欧洲的小乡村、小城镇能获得发展的生机?政府做的正是资源合理分配的文章,在乡村、城镇,同样享有很好的就业机会、便捷高效的生活、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句话,就是城市中有的,这里也有,而小乡村、小城镇那种慢生活的情调,更是让本土居民乐于在此安居乐业。
城镇化,既然是人的城镇化,我们就要思考,搬迁式的中国城镇化将导致什么样的后遗症。产业、人口向大城市聚集,会对城市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有些大城市超负荷运转,有些小城市则生机不足。在房价高企、公共资源难实现公平的情况下,外来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在这个城市贡献几年后,又可能选择离开。这将会导致城市产业难以为继,大量资源被浪费的情况。目前这一苗头已经出现。
人与城市、产业如何才能达到相融合?必须让到这里的人能得到安居乐业的待遇。
我们看到,在外来工人口已达到与本地常住人口同样规模的佛山,大量为佛山制造做出贡献的外来工,并不能在这座城市中安下家来,青壮年农民工在这里贡献几年后,很多都会选择返乡。
另外一方面,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佛山本地的农民已全部转成居民,虽然享受着土地分、物业出租,但并不享受“乐业”的状态。
通过比利时工程师的话,笔者感悟到,一座城市如何让更多人处于“乐业”的状态,决定了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佛山在“十二五”期末,要实现全省先进制造业第一的目标。既然制造业要升级,从事制造业的人也同样需要升级。一汽大众等一批先进制造项目的落户,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大。大量从外面引进技能人才之路,当然还要坚持,但是,对已经为佛山制造贡献多年的外来工或者外来工二代、本土农村居民或者他们的二代,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人,已居住在这里,能否通过提升,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呢?
在欧洲,职业教育十分风行,专业性的职业教育机构与社区近在咫尺,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技能提升的平台。佛山一制造业企业负责人感慨,“在欧洲,专业的职业教育教的全是非常基础的技能,木工、建筑师,都手艺精湛,他们也以此为荣,大学生还不如接受了职业培训的人吃香。”让大多数人在这个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正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之路。
倘若我们一直眼光向外,不重视城市已有居民的提升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路上,可能还是走不出原有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