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职业角度怎么理解“美丽中国”?
时间:2013-06-03 17:55:09  来源:城市化委员会  作者:城市化网 

    石彤:我从事新能源方面的工作,更希望从能源的角度实现“美丽中国”,也就是把更多的清洁能源带到未来的社会发展中。

    洪振斌:我是景观照明行业的,我们看一个城市漂亮不漂亮,一般都是晚上去。夜景做得好,说明这个城市有品位,城市的经济发展好。现在,一二线城市照明做得都比较漂亮,到了县一级,很多地方没有统一的规划,做得不伦不类,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涂脂抹粉多了,反而不漂亮了。从专业角度来说,这样的“美丽”跟“美丽中国”差了很多。

    邵念强:从职业角度,我最关注哪儿能够找到中国美丽的乡村。改革开放让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却让田园风光稀缺了。欧洲国家比我们发展得好,收入比我们高,仍然保持了两三百年前的田园乡村味道。这种味道很重要,是人精神生活的归宿。我们回到乡村很难了,但是也有,大家为什么跑到湘西、跑到丽江去?就是因为那些地方还保留了一些我们精神寄托的乡村古镇的东西。“美丽中国”要保留或者说保存、保护乡村的美丽,决不能把美丽的、质朴的、传统的乡村舍弃了,建些不伦不类的所谓的现代化的乡村。

    其次,我关注的是美丽的建筑。我国历代都留下了好的建筑。但新中国建立之后,好的建筑越来越少了,尤其在民间、乡村。最本质的原因是土地公有制。1998年之前,我们甚至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农民自己盖房子,建完了还不属于自己,因为地不是你的。大家没有恒心,另外再加上制度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再造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没有这样的乡绅、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有好的建筑。另外,老百姓当时吃都吃不饱,怎么会有好的建筑?而原来乡村拥有的大量的美丽建筑也都砸掉了。城里也是这样,过去,出资建房的都是公家,住宅也是公家建了租给个人的,大家从来没有把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品。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几乎找不到好的建筑。在桂林,有味道的、有文化的、有底蕴的建筑,一说还是民国时期的。我觉得这是制度的问题。尽管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但土地制度没有变,乡村还很难再有精美的好建筑。

    张寰宇:我们希望奉献一些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建筑,因为建筑是要传承的。解放以后优秀的建筑少了,五十年代的建筑还有一点中国传统的风格,大屋顶的结构,还可以让大家评述。但六十年代之后的建筑,既不保温、又无特色,也没有什么可以评述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力所能及地将能够掌控的和发展的潮流吻合起来,让建筑有品位,减少垃圾建筑,同时减少建筑垃圾,让环境更美好。如果中国13亿人每人都做一件环保的事情,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13亿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一件大事情。

    蔡义鸿:作为媒体人,我认为,看问题的角度如果总是带有自己主观意志的话,会失之偏颇,媒体应该更加公正。正面新闻也好,负面新闻也好,要实现“美丽中国”,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这样会挖掘更多美的东西,避免更多丑陋的东西出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