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市建邺区云锦路附近、连接万达金街东西区的南京第一座“电梯天桥”,已经建成近三年,却依然只是人们过街的“第二选择”。现今,人流量不多,桥旧了不少,昔日最引以为傲的电梯跟桥面上的景观灯一起,已经停了一年了。桥面上随处可见小广告和烟头。(5月24日,《现代快报》)
2010年天桥建成时,南京媒体争相报道,因为它理论上降低了行人乱穿马路的安全隐患,因为它450万元人民币的造价,因为它美观的设计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晋级资格并配备了当时鲜有的电梯。但为何这样的豪华天桥“不受宠”,反而渐渐失去桥的功能,沦为饭后散步、游客留影的“花架”?
归根究底,是惠民工程没有真正惠民,细节上便民的考虑不到位。
第一,费时费力。电椅停运,所谓“电梯天桥”还是只能靠双腿爬上爬下,而天桥附近8米开外就是过街人行道。对行人来说,与其费力爬过70个台阶,通过40多米的桥面,费时1分半钟,不如沿斑马线行进,20秒足够穿过。
第二,没有顶棚。天桥风雨不遮,夏季南京的高温不遮,一旦被太阳曝晒,钢结构的桥面温度颇高,不小心碰到不锈钢栏杆都会被烫伤。
第三,缺乏维护。桥面上铺设的材料,已经从黑色变成灰色,楼梯上的地砖也有几块碎裂,不锈钢栏杆外部的透明塑料已经污浊。停用的自动扶梯上贴着的“安全检验合格证书” 还写着“下次检验日期是2012年7月22日”。扶梯的缝隙中,烟头和树叶随处可见。?
不便利,无遮拦,脏乱差的公共设施自然不讨喜,与之相对的高造价只会惹来更多民怨。公民乐见政府支出财政用之于民,但是花了钱却达不到效果,与打水漂何异?
南京的这座电梯天桥只是一个缩影,折射出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建问题。公共设施是否摆设,票价门槛是否合理,建成后是否跟进了管理措施?惠民工程是否鸡肋,是否扰民,是否让市民切身体会到城建的幸福感?大处落墨或许提升了城市形象,但是细节上没有换位思考,又怎么保证尽善尽美?
“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干扰,哪怕是一时的干扰。”无锡市建设部门的这番话切中肯綮,网友提出的“惠民工程不仅仅要从大的方面惠民,更要从细节上惠民”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