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南京业主拆改价值数千万张治中公馆仅被罚25万
时间:2012-06-19 10:45: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姚雪青 

  开栏的话

  一边,是古建筑被拆改的现实,从北京的梁林故居,到济南的英领事馆,再到南京的张治中公馆,随着一块块砖瓦的掉落,文化的记忆也随之陨毁;而另一边,却是在遗迹上重现飞檐斗拱的愿望,据报道,曾经被拆毁的魏源故居如今已复建。

  古建筑的命运为何如此“反复无常”,有的拆、有的建,有的拆了又建?要留住并保护好它们,到底难不难?有人曾经提醒,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丢在了后面。本版从今日起推出“保护古建留住记忆”系列报道。

  文物保护单位竟然被挂牌6000万元出售?如此惊人的消息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据报道,公馆北楼被开发商房主用来当成了某豪宅的售楼处,南楼则单独出售。实情到底如何,记者进行了探访。

  

  张公馆成了假文物,“大法院”变身大杂院

  没有任何显示是文保单位的标志,铁门紧闭:这是记者于12日下午来到张治中公馆时首先看到的情景。多次敲门没有回应之后,记者来到同样关着的偏门,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正有人走动、忙碌。

  多次敲门后,偏门终于打开。当记者请站在门口的年轻男子介绍一下房屋现状时,对方摆摆手让记者赶紧出去,并称,“怎么又有人来”、“这里不是什么故居,就是私宅”。

  公馆现在的主人是谁?按照有关报道中提及的房产公司名称,记者查询后发现,南京市鼓楼区沈举人巷26、28号,现为南京卓立房产置业有限公司的注册及经营地址,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

  针对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出售传闻,虽然没在探访中得到答案,但是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一位负责人介绍,“据调查,目前该产权人没有出售该建筑的意向,产权人认为是某些媒体故意炒作。”

  但是,经过产权人的“巧手”,这幢建筑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家住张公馆附近的一位老先生退休以前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也一直在关注张公馆,“我们住在附近都知道,开始拆得不伦不类,后来又返工了几次。现在就是一个假文物!”

  在南京,这样的憾事不止张治中公馆一桩。当记者站在南京市中山北路101号,眼前只是疏于管理的一个大杂院兼停车场,可谁曾想到,60多年前,这里曾是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所在地,是著名建筑师过养默的精心之作。

  尽管依稀可见民国建筑的风骨,但是当年的风采已荡然无存。在黄白相间的楼房前,竖立着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由于被小汽车挡着,几乎看不到。“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的黑色指示牌,就挂在楼前,也没有半米开外的“悉田画室”广告牌来得惹人注意。

  据门卫恒大物业一位值班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现在就是个大杂院,里面至少有100多家公司吧。”

  

  产权人借修缮之名却行拆除之实,25万元罚款犹如挠痒痒

  张公馆是如何沦为假文物的?一个堂堂的民国古建如何在文物局、在民众的眼皮底下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据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建筑从民国时期建成后就一直为私产,2006年以前,在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时,经交易成为现产权人私产,当时,该交易并不需要走文物备案程序;2006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监管。记者查询到,《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一位在文物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透露,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只要不威胁建筑安全,目前有房产公司在办公一事本身,其实无可指摘。”

  但是,就是这样“无可指摘”的行为,2007年被爆出“非法拆除”了张公馆。南京市文物局对此的回复是,当时产权人以“年久失修,结构严重老化”为由向文物局提出维修申请,但暗地里行的却是拆除之事,直到媒体将此事捅出。而文物局对此的处罚是“罚款25万元;责令改正”。

  拆改一座价值数千万元的建筑,却仅仅是被处以几十万元的罚款,对于产权人来说无异于“挠痒”。文保专家指出,新的建筑尺寸变大,内部结构扩张,用文物价值的损失来换取翻番的市场价格,这种处罚力度根本就不足以遏制产权人拆旧建新牟暴利的冲动,而政府有关部门的失职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已经变身“大杂院”的“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到底应该由谁负起修缮、维护之责呢?寄居其中的上百家公司,又该如何监督?对此,南京市文物局并未给出明确的回复,只是用书面形式告知:“其使用要符合规定,不能对建筑造成损害,否则将针对使用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拆旧建新更有经济回报,人手紧张、经费不足让保护说易行难

  南京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失守,张公馆不是第一起。此前“法拉利在明城墙玩漂移”的事件,似乎并没有让这座六朝古都有一些警醒。很多市民都痛心地追问:我们的文物还能留下多少?我们的文物为什么得不到保护?

  重利,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学鹰认为是文保困境的根本原因,拆掉要比维护更有赚头,“修缮民国时期的文物建筑比拆掉重建会复杂些,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可能更多些。而借名修缮实际上拆除重建,却会带来一系列的便利。”

  这些便利有很多,周学鹰举例说明了其中一种:“向下挖掘一层或两层地下室,并向庭院地下扩张;向上设置阁楼,既利用空间,又实际上增加颇为隐蔽的建筑面积。再加上文物的帽子,身价无疑会倍增。”

  既然私人业主无法对古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是否可以禁绝买卖?周学鹰介绍,我国法律法规不阻止民国别墅的私下买卖,原因之一是参照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希望通过社会、个人的力量,使得它们能在有实力的房主手里得到更好的维护,“初衷是好的”。

  但是,对于现实的一再“变味”,周学鹰没有正面回应,反而反问:“是否应该追问这些业主背后的力量是什么?他们到底有什么权利能够绕开规划、文物等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他们为什么没有得到严惩?”

  对于文保单位的寥落,很多人会迁怒于文物部门。但是,文物部门坦言也有自己的苦衷,据相关人士透露,南京市有512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文物保护面广、量大,管理人员实在不足,同时文保经费并不十分充足,给保护带来了难度。“一方面是因人手不足等做不到全程监管、监管不力,另一方面,对于个人保护的政策优惠、支持尚不充分,开放度不够,形成的影响力和成效也不够。”

  除了人力物力的捉襟见肘,略显陈旧的《文物保护法》也给文物部门执法带来了不便。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一位负责人认为,《文物保护法》从2002年修订至今已有近十年时间,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有些滞后,“特别是在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使用利用方面规定过于原则,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强、罚则力度不够等。建议《文物保护法》进行修订,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社会认识的纠正,则是周学鹰更看重的事情,“文物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甚至拆除重建,必须建立在全社会对法律法规神圣敬畏的基础上,真正确立法治社会理念,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