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城镇化的本质来看,城镇化是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农民可以通过进入城市,融入城市而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调查,我国2011年的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27%,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左右。这表明中国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标志着中国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几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发展成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分布格局。
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土地的减少,城市建设需求的增加,农村特色产业加工行业的建成,城镇化集中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劳动力的流失,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随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使得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空间、物品、教育、生活设施等需求不断扩大,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消费水平,使得农民原有的生活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居民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消费观,开始扩大消费,农村潜在的消费市场便被挖掘了出来,扩大城市需求,从而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在提高城市需求,增加农民就业率的同时,为农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向导,使得原先单一、分散的农业结构更加集约化、规模化。例如,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多的投资者被中小城镇的自然优势或人文优势所吸引,并投资于当地具有优势的原材料产业,农村私营企业随之也会崛起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农村私营企业的兴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村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
另外,城镇化能把农村人口集中起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社会结构的调整将给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长远积极的影响。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能够进入到城镇生活体系中,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为城镇的发展,带来了更丰富的劳动力与机会,也更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动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经济结构。
谨防资源流失环境恶化
城镇化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我国城镇化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农村转型为城市的问题,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的一个综合性、整体性、全方位的转型过程。但是,就目前的城镇化特点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一个农村人口和农村土地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过程势必会对农村经济甚至国民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由于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政府不断建房、修路,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集约化利用不够,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低。城市建设需要用地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这种城镇化过快过猛的发展速度,是以减少作为农民之本的土地为代价的。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规模的扩大,却忽略了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从而导致农村经济跟不上城市经济的发展步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小城镇建设的土地被粗放利用,没有精细化处理,或者闲置不用,或者用而不精。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合理,导致土地的利用效率低,加之乡镇企业分部零散,不成规模,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较低。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土地荒芜弃耕抛荒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得原先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成本上升,这样就导致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水平更低,农作物种植成本不断上升。从城镇化的进展来看,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年轻人,留守在农村的多数为老人,他们不能运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合理、有效的利用剩余土地,使得剩余土地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剩余土地还要承受到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现象造成的损害,农村经济发展便变成无源之水,势必会使农村经济走入死胡同。因此,面对农业用地的日益减少,我们只有改进种植技术,引进新的种植理念,使农业发展现代化、科学化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农村资源。
提高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现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等手段,在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良性循环,提高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
首先要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放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一切规划都要从百姓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地方政府在做出一项规划之前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做长远计划,以免由于决策错误而给百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给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村民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农村城镇化必须解决好教育问题才能为农村经济带来活力,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当得到放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素质,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上,要创新经济手段。政府要加强引导和强化管理职能,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以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引进新技术新体制,改革农业生产方式,重点扶持上规模、高效益但又环保的经济发展项目,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能力。
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农用地面积的减少,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要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优质品种繁殖、栽培管理配套及节本增效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和技术推广。梳理每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解决每个环节的生产技术难题,重点示范推广无公害技术、蔬菜反季节栽培技术、健康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加快主要农产品的品牌标注和特产地的认证及产品认证工作,培育本土的品牌产品,使农业经济作物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