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幅员面积8.42万平方公里,辖13县、223个乡镇、1354个行政村,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全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受经济地理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化水平低,2000年阿坝州城镇化率为18%,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居于第16位,2006年达到29%,上升为第13位。但是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令阿坝州山河破碎、家园尽毁,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城镇基础设施及城乡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世界为之震惊!但是阿坝人并未就此趴下,而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利时机,全盘谋划、统筹规划、在新的起点上大刀阔斧地进行城乡建设,美丽家园拔地而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引来了八方游客以及无数人的艳羡,阿坝州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更加广阔。
一、抓好“三百”示范工程,打造精品、树立典型
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州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全州旅游转型升级,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2009年末,阿坝州委、州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在总结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牧民定居行动、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有利机遇,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反复研究决定在全州范围内集中开展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一百个特色魅力乡镇、一百个精品旅游村寨和一百个幸福美丽家园的“三百”示范工程建设,以此为示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城乡面貌,推动全州城乡可持续发展,并努力提高农牧民群众收入和幸福指数。为此,阿坝州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发展,促进商贸流通,着力把映秀镇、水磨镇、川主寺和漳扎镇建成国际会展中心。二是加强城镇的旅游功能,建设特色魅力城镇:着力将汶川水磨古镇、地震遗址映秀、三江生态水城、茂县羌城、松潘古城、川主寺、卧龙、叠溪、卓克基打造为国际或国家级旅游城镇。三是将汶川部分工业外迁或转移,同时,将茂县规划为阿坝州未来的主要工业区,将松潘打造为未来的旅游和物流集散中心以及生态农牧业加工区。四是加强精品旅游村寨和幸福美丽家园建设,重点建设理县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凤仪镇坪头村、南新镇牟托村、白石羌寨、汶川萝卜寨、松潘上磨村、川主寺镇传子沟村、漳扎镇中查村、日隆镇长坪村、色尔古乡色尔古藏寨、班佑乡班佑村等,坚持全域、全程、全覆盖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配套。以“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为重要内容,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一个个特色魅力城镇、一座座精品旅游村寨拔地而起,受到大批中外游客的青睐,世界为之瞩目!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世人为之哭泣;灾后重建的累累硕果,世界为之惊叹!
二、浴火重生,灾后重建使阿坝城乡凤凰涅槃
“5.12”汶川特大地震自然灾害之后,阿坝州继续沿袭“一体两翼”的总体发展思路,紧密围绕“一强一地一区”建设,在国家与支援省市的帮助下,采取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重建战略,对部分城镇产业和布局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同时,重点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业及商贸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为抓手,以灾后重建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为契机,引导人口、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镇村集聚,构建科学合理城镇化格局、促使城镇建设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双轮驱动、三产联动,“产城互动”、“产村相融” 模式成效显著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阿坝高原藏羌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由于全州城乡建设系统在灾后重建中,按照“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坚持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科学布局、注重实用、彰显特色,实现了灾区的城乡基础设施上档升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牧民定居行动和“三百”示范工程建设中,坚持典型引领,以点成片,以片促面,建成了一批特色浓郁、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特色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和幸福美丽家园;在风貌塑造中,坚持民族性、地域性,尊重民俗、注重认同,将独特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融入风貌塑造,打造出了藏羌民俗文化走廊,增添了新的旅游景点,产城互动、产村相融模式发展成效显著,涌现了如水磨、映秀、松潘、川主寺这样的特色城镇和诸如桃坪、白石羌寨、上磨精品藏寨这样的精品旅游村寨。全州城乡一体、产城互动、产村相融、三产互促的发展模式得到高度认同,全州新型城镇化进程有效推进。
灾后重建大量资金和人才的进入,使得阿坝州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大为完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基础和城镇发展基础得到极大提升,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能力空前提高,其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吸纳人口的能力和承载力显著增强,与二三产业的互动能力极大提高,其吸引力空前提升。
三、城镇体系、布局和职能结构更加优化,城镇发展魅力彰显
阿坝州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人口2万人以上的城镇由3个增加到5个(州府马尔康县城、汶川县城、茂县县城、松潘县城、九寨沟县城),乡镇平均城镇人口规模扩大到约1800人,阿坝州基本形成了以马尔康、九寨沟、红原、松潘、汶川、茂县为中心,以13个县城为县域中心、31个建制镇为重要节点,193个乡为依托的“多心多点”,各具相当功能或特殊功能的城镇结构体系。沿国道213、国道317、省道302集聚了60%以上的城镇,城镇间联系日趋紧密,人口沿城镇轴线聚集的趋势加快,已形成典型的以城镇为区域增长极,以交通干线为城镇发展轴的“点—轴”城镇空间结构。
各县根据区位特点和优势,初步形成了综合型、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贸型、交通物流等类型城镇。拥有旅游特色镇7个,制造业城镇2个,商贸流通业重镇3个,城镇间分工合作机制初步形成。目前马尔康为全州政治、文化、金融、商贸、服务中心;汶川为州工业、文化教育、交通、经济中心;松潘和九寨沟为全州旅游服务中心;红原是全州畜牧业经济中心;茂县是工业与交通重镇;其余县城、建制镇和乡场则为其所辖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尤其是东南部的汶川、理县、茂县,充分发挥靠近成都、绵阳、德阳又连接州内其他经济区域的区位优势,是全州经济重镇,“产城互动”发展最好的区域,也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几年来,各镇城镇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尤其是马尔康、九寨沟县、松潘县,汶川和茂县虽然在汶川大地震中遭重创,但灾后重建反而使城镇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城镇发展建设综合评价方面,汶川威州镇位列第一,茂县凤仪镇位居第三,马尔康镇和松潘县进安镇同居第四,城镇发展魅力彰显。
阿坝州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启示。一是善于抓住机遇,即阿坝州紧紧抓住了灾后重建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以及四川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机遇,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二是充分借助外力,即利用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知名度和资金、人才、对口支援等各种要素的支持,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三是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即按照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特色为要的发展理念,在规划中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完善城镇功能,努力打造精品。四是在推进中,注重“两化”互动、“三产”联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阿坝州取得的这些重要经验,值得许多地区,特别是高原民族地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