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5-21 13:12:5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章轲
在昨日的《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高层、专家昨日批评“外来人口市民化难”,并指出在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城市管理者缺乏足够动力;而一个歧视农民、歧视外乡人的城市,绝不是一个友好的城市。
根据《蓝皮书》,2012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十名由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分天下,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
身份差别越模糊越有竞争力
在昨日的蓝皮书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指出,城市化最终是城乡一体化,再没有身份的区别,要让大家都过上现在定义的城里人的生活,体面的生活,享受很好的教育,有很好的医疗,“所以我相信如果哪个城市在身份差别上越模糊,这个城市越有竞争力。越进不去,不仅歧视农民,还歧视外乡人,这不是一个友好的城市。”
李扬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能够造成一种流动。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互为表里的事情。在城市竞争力评价中,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是一个指标。
《蓝皮书》称,目前我国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和谐度较高,“北上广”均未进入前十位;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门、济南、西安、深圳、青岛、威海、大连、厦门和宁波。
《蓝皮书》课题组成员杨杰表示,“北上广”的户籍制度比中小城市严格得多,中小城市基本完全放开了户籍制度。从人和人之间机会平等的角度来说,户籍制度越严格说明人和人之间的机会平等越差,机会不平等可能对和谐的程度影响比较大。
《蓝皮书》也表示,户籍制度是当前阻碍人们自由迁徙的主要制度因素,户籍的区分,使得外来人口被排除在城市的许多公共资源之外,同时也是就业歧视的来源之一。
《蓝皮书》认为,国家虽然从大的方向上倾向于放松对城市户籍的管制,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城市只要有稳定的职业、住所等条件就可以落户。但从全国各地落实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对城市户籍准入的限制仍然偏严。
城市管理者缺乏足够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城市管理者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加以推进,这恰恰是“外来人口市民化”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真实原因。
他以北京为例说,近一两年国家确定了外来人口市民化的发展方略后,一直没有多少进展。高培勇分析,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城市管理者还没有找到或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去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
“比如去年热炒了一段时间的外来人口异地高考问题,现在推进得怎么样了?外来人口的基本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保问题等等,又有怎样的进展?”高培勇问道,为什么在这些领域新型城市化建设会变得步履维艰?
高培勇说,很多人会把问题归结到“钱”字上,“5年前就有人提出吸纳一个外来人口,一年要花2万元。再加上又遇到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于是很多研究就把困难归结于财政资金的紧张。”
他说,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在于制度安排。 “我经常用税收制度的三个比例来表达这样一种制度安排的格局。”高培勇说,70%的税收都是流转税收,90%以上的税收都来自于企业的缴纳,只有6%的所得税收来自个人。
“人的城市化”至今没破题
“许多人都在探讨什么叫人的城市化。但什么是人的城市化?什么是人的城市化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大多语焉不详,甚至还没有破题。”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牛文元说。
牛文元说,就中国60多年走过的城市化来讲,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人的城市化”。
牛文元认为,人的城市化应当按照次序分成四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人的流动或者叫人的解放。这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也包括了特大城市的逆城市化,如北京、上海上千万人口,不仅是低层的农民工到城市来,也包括高层的城市人口和产业向低层、城市转移的问题。
第二个板块,有了人的流动和人的解放,必须解决人的就业。这涉及人的培训、提升和能力建设,以及在创新驱动下城市形成的新型经济板块当中人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个板块,人的融入或者是人的融合,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文化方式的融合,以及相应的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没有这一条,人即使有了就业,比如现在农民工在北京有的生活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了,但还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没有这个阶段的完成就不能称之为城市化。
第四个板块是人的幸福。
《蓝皮书》也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统筹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社会和谐中推进城镇化。正确处理当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关系,切实保护外来居民权益,让外来居民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