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之种种原因,共同导致了今年“最难就业年”的诞生。
随着毕业季临近,“史上最难就业年”一说,似乎越来越引发共鸣。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揽子激励政策,早被打包抛出。一系列的组合拳,能取得多少实效,或许还有待观察。但由之可知,毕业生们绝非一个人在“战斗”,其所面临的阶段性困境,已在公共政策层面获得回应。
在众人皆叹“最难就业年”的语境下,无助的情绪悄然散播。然而,一个不言自明的现实是,整体态势的不容乐观,绝不等同于个人突围无望。值此艰难时刻,毕业生个体的抗压能力与奋斗精神,理应更为笃定。焦虑、迷惘的他们,最须避免陷入“宿命论”式的嗟叹之中,乃至听天由命、走哪算哪。终究,在这个不缺“逆袭偶像”的年代里,我们更该坚信,外界的凄凄惨惨,并未目力所及的唯一景观。
“最难就业年”的提法,不过是提供个背景参考。毕业生们绝无任何理由,因之拒绝努力,甚或慌不择路。联想到有媒体曝出,“花20万元进国企:500名大学生陷骗局”的新闻,整个社会更有理由呼吁,毕业生、家长们在此时段,守住起码的理性与甄别力。
而从另一角度来说,避免求职大学生利益受损,也绝不止于“反骗”这么简单——约束无良招聘者假“最难就业年”之名压榨底薪、提供不合理合同等等,显然需要引起重视。
既要推动就业,也应规避低质量、凑人数的“非正常就业”。在校方、管理部门都急于拉升“签约率”的情势下,能否确保统计数字和真实情况不相脱离,无疑考验着彼此的诚意……“最难就业年”已至,唯有大家戮力同心,方有希望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