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牛文元今天(19日)表示,眼下,许多人都在探讨什么叫人的城市化。但实际上,什么是人的城市化?什么是人的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什么是人的城市化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大多语意不详,甚至还没有破题。
在中国社科院今天上午召开的《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发布会上,牛文元说,就中国60多年走过的城市化来讲,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人的城市化”。城市紧终的竞争力决定于人的竞争力,所以人的城市化不仅仅是要解决城市化中人的安排的问题,也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竞争力如何表达的问题。
牛文元认为,人的城市化应当按照次序分成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人的流动或者叫人的解放。牛文元说,如果没有这一步,就谈不上城市化。这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也包括了特大城市的逆城市化,如北京、上海上千万人口,不仅是低层的农民工到城市来,也包括高层的城市人口和产业向低层、城市转移的问题。没有这些人的流动和人的解放,如何称之为人的城市化?这一阶段主要需要解决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从要素的板结到要素流动的转化。
第二个板块,有了人的流动和人的解放,必须解决人的就业。这涉及到人的培训、人的提升、人的能力建设,以及在创新驱动下城市形成的新型经济板块当中人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没有这一条,人流动了,也安不下身。
第三个板块,人的融入或者是人的融合。牛文元说,进入城市有了工作难道就是城市的人了吗?还不是。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文化方式的融合,以及相应的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没有这一条,人即使有了就业,比如现在农民工在北京有的生活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了,但还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没有这个阶段的完成就不能称之为城市化。
第四个板块,人的幸福。牛文元说,如果有人的流动、人的就业、人的融入,就要看人的幸福。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没有更好的生活,得不到更多的幸福,搞人的城市化干什么?
牛文元说,人的城市化涉及到公平正义、国民待遇、机会平等、安居乐业、绿色幸福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完成城乡、城际和区域的一体化。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不能称之为人的城市化。
牛文元认为,从人的解放、人的流动、人的就业,能够安定下来,到人的融入变成了真正的本土,享受国民待遇,最后进入到人的幸福,这样才是人的城市化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