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5-14 13:20:28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城镇化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口分布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扩大内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之所在。当前,我省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全国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陕西梦”,必须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
一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全域城镇体系,坚持高标准、分层次、成体系的规划修编原则,规划制定一次到位、逐步实施,涵盖全省中心城市、县城、城镇和农村社区。做美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对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形成支撑和带动城镇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强县城。从扩大规模、强化功能、提升管理入手,突出抓好县城的城市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设区、设市,逐步扩大省内计划单列市范围,促进更多的县发展成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实施县城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展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创建等活动,进一步完善承载功能,集聚人口产业,切实把县城打造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大城镇。以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古镇建设为抓手,按照中小城市发展理念和基础设施水平、产业承载能力、公共服务功能标准,推进城镇建设,使城镇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重要平台和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好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注重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把重点示范镇建设、撤乡并镇、空壳村整治、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离村不弃业,生活在社区”的要求,打造居住集中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城乡同质化的农民幸福家园。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建设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城镇基础设施。加强城镇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完善商贸服务、卫生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超前规划,分段实施,质量领先。城镇建设中既要重视形象工程,更要重视基础设施,既要重视地上构筑,更要重视地下管网,切实提高城镇产业聚集能力和宜居宜业水平。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相结合,防止复制传统农村现象。
三是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健全完善城市空间、产业、资源、环境、住宅和市政设施运营管理制度。在城市各个管理的细节上狠下工夫。深入挖掘城市历史人文、山水特色,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优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的城市功能。要加强对进城落户人口教育培训,进行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习惯的心理辅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居民素质,使其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和现代文明。
四是加强产业的城镇聚集。依托城镇区域自然、社会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个体工商、小微企业等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开发。要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宾馆、信息、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物流、租赁、运输、建筑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扶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城镇经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转移农村人口,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是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当务之急。它既能保障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享受城市文明,又能盘活和提升进城农民退出的空宅基地、流转的责任田的价值和效益。支持和鼓励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必须坚持自愿有序和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的原则,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竭力为进城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积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
六是大力推进移民搬迁。陕南陕北避灾生态扶贫移民搬迁涉及秦巴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280万人口,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项目,也是我省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要切实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采取向城镇和移民新村集中、小村并大村、自主分散迁移等方式,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积极破解资金难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多渠道多途径解决资金来源,减少群众经济负担。推动移民集中安置,引导农民进县城、进重点镇、进社区,加大对移民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力度,使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深度融合,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