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村的“消失”问题并非无解
时间:2013-05-13 18:55:14  来源:北青报  作者:潘璠 

    《北京青年报》于5月9日、5月11日连续刊发了两篇有关农村变化的文章《致我们行将消失的自然村》和《农村的“消失”可惜吗》。这两篇文章在记述了一些现象和事情后,作者抒发了一些感慨,表达了对农村社会变化的无奈,以及对城镇化进程的期许。

    其实,农村的存在与消失问题,并非真的无解。农村与农业、农民被称为“三农”;“三农”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农业都不会消失。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可能靠世界粮食市场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坚守耕地的底线和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对我们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都至关重要。而有农业,就要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这就是农民。即使农业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务农的人减少了,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善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称呼也改变了,但作为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者,社会是永远需要他们的。

    那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应该生活在什么地方呢?第一,这个地球上不可能所有地方的人口密度都像大城市一样;第二,农民们也不可能每天坐着飞机去种地。那些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居住的地方,就是农村。而且,既然城里的人们可以由平房搬进楼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农村当然也可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君不见,从东欧到西欧,从南美到北美,依然都有农民,都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居住的、或是与大面积农作物相伴的房屋。只因为这样的居住区从建筑用材到通风采暖,从卫生设施到外观感受,比城里毫不逊色,所以,我们更倾向于管它们叫农庄或是农场。这就是发达国家(包括中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和差异。

    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农业现代化了才有中国的现代化;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依然需要假以时日。如文章所说的北京周边某些原来的村落,已经和老城区连接在一起,连一寸耕地都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农民,也就没有了农村。建设新的居住小区,既是原住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也是整体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大量永远不可能成为大城市一个组成部分的村落呢?可能的趋势是,在更加相对漫长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继续逐步向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业生产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新的农业生产者逐步替代守着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民;原有的村落随着生产者、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的变化,或消失或整合或改善,形成新建的或是经过改造的村落。当然,要把握好这个过程的节奏与平衡,需要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