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考核的重心除了叮嘱地方必须对现有污染进行积极治理外,更需盯紧地方造成潜在污染,防止其在引进项目时“饥不择食”,让“三高”企业大行其道。试想,若让地方从一开始就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能守住现有生态文明、为将来节省不少治理成本,百姓对诸如下河游泳的期待也不用苦等若干年以后再说了。
今年起,广东首次推行环保考核,受督办的地方政府若整治污染不力,监察部门将约谈市长并通报批评,考核时“一票否决”。(5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十八大描绘了一个“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于中国发展过程中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此背景下,广东首次推行环保考核,通过“一票否决”倒逼地方在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上下功夫,不失为尊重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之举。
首先,环保考核“一票否决”,等于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它无疑是对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有益尝试。其次,于以往环保问题找环保部门的短视思维相比,广东环保考核“约谈市长并通报批评”的靶子打得更准些。因为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一家污染企业从引进到排污到治污到关停,环保部门的话语权相当有限,这也从根子上决定了环保部门在维护、整治地方环境过程中的地位远远没有“市长”等政府领导重要。
就在前不久,新华社大篇幅报道了银川某县几家大型生物发酵类药企对周边城市空气质量、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百姓向环保部门投诉的恶臭、水污染问题十年未得到解决。而当地环保部门则无奈地称罚单早已开到“手软”,无法根治的原因则在于大型药企在很长一段时期支撑了当地财政收入,如若将企业关停或强制搬走,对当地经济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基于此,环保考核紧盯“市长”,可谓是牵住了牛鼻子——它倒逼一把手在政绩与民生间做好权衡,进而由环保部门将具体工作反应到现实层面——既要追求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值得提醒的是,环保考核的重心不仅体现在地方的治污能力,更体现在如何从源头上防范污染问题的产生。基本逻辑就是,环境被污染了,固然要积极整治,但若能从一开始就拒污染企业于“千里之外”,根本就不给其污染环境的机会岂不更好?说白了,让地方不再对环境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在某种角度上仍是落入了边污染边治理(边发展边污染)的窠臼;尽管这种理念相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是一个进步,但显然仍没有不污染或极小污染也能带来大发展的好。
再说,整治污染究竟得不得力、环境整治究竟到怎样程度才好,都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更何况,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对地方所造成的伤害是永久性的,治理起来绝非易事,如若治理成本抵消甚至超过了发展效益,即便该地方因积极整治污染而未被“一票否决”,但从情理上仍是说不过去的,自然也得不到民众认同。因此,环保考核的重心除了叮嘱地方必须对现有污染进行积极治理外,更需盯紧地方造成潜在污染,防止其在引进项目时“饥不择食”,让“三高”企业大行其道。试想,若让地方从一开始就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能守住现有生态文明、为将来节省不少治理成本,百姓对诸如下河游泳的期待也不用苦等若干年以后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