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10号文”)要求,各银行控制地方平台贷款总量,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并首次要求融资平台全口径负债管理。
专家指出,在城镇化背景下,彻底解决地方债务居高不下的问题,必须从债务存量和增量两方面下手化解风险。
事实上,银行也早已开始收紧平台贷款,“现在应该是收得很紧。”湖南农行内部人士对 《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目前该行更多的是保续建的项目,新增项目一般都不做了。
银行收紧平台贷款
“2013年银监会对平台的新监管思路是‘差异化管理’和‘全口径负债统计’。”考虑到此前四部门下发的463号文以及银监会8号文的综合影响,申银万国研究员屈庆认为,由涉及四个部门的三个文件所组成的关于地方融资的综合性监管框架已经形成。
“银监会‘10号文’要求银行严格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跟之前的12号文差别不大,就是总量控制和降新控旧。”参与过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的某投行内部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相比12号文,提出了隔离风险和明细职责表明监管更为严格,其实就是遏制银行参与政府城镇化进程,疏散地方政府利益捆绑。”
“我想这更像是政策的一系列组合拳。”一位农行内部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说道,在全口径统计负债之后,银监会将对非贷款类融资采取何种新监管政策。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银行分析师朱焱认为,全口径平台负债管理,既有效解决表外及部分融资项目难以统计、金融风险隐藏的问题,也强化对于平台贷款的退后监管。
数据显示,中行去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同比减少23亿元,农行同比减少48亿元,交行平台贷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为8.49%;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去年平台贷占比为5.43%,且目前无不良贷款。
“尽管目前总量控制不错,但不难看出,监管层对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的态度还是比较慎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平台贷款总量控制压力犹存,要求禁止新增平台贷款也是必然选择。
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道,“新规落地旨在从增量和存量上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进行防范。银行统计现在的存量,对不同的平台进行分类监管,同时整改存量贷款的合规性,防止不良贷款产生;严格监管增量,控制新增平台贷款。”
地方负债超20万亿元
城镇化财政压力巨大
专家指出,面对城镇化新增的巨量公共投入,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增长能力却相对有限。当前地方政府已经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收支缺口,如果一味强调快速推进城镇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地方政府应对财政收支缺口较为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城投公司等平台进行融资,中央政府也试图通过代发地方债予以缓解。
数据显示,目前地方融资平台达至1万个左右。预计今年全年的城投债净供给量为10000亿元,累计发行量将达到1.1万亿元。城投债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融资手段,成为地方政府弥补城镇化资金缺口的最大融资平台。
如何在控制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同时推进城镇化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4年3年内有35%的平台贷款集中到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迎来偿债高峰。IMF的报告显示,80%被调查的城市称会以销售土地来偿付债务。
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之间。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近日甚至表示,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
从存量和增量上
化解地方债风险
“地方债的风险在于地方融资状况很糟糕。”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一方面地方政府向银行大量借钱,给银行造成了大量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如果地方政府出现违约的话,银行并不能够像对待民营企业或者产权明晰的企业那样,扣留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来冲销这个风险。
“在这个链条中,以融资平台为中心,其关联方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以及贷款机构和资本市场。我觉得风险控制主要还是在提供资金方和使用资金方,即贷款机构和政府。”前述投行内部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地方融资平台有两类。一类是纯融资功能的平台,没法控制风险;还有一类是具有投融资能力的。”
“‘10号文’中指出,不符合条件的需要被整改,即银行借款不行,只能绕道其他的方式,如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银行间定向工具等。但这些方式能被用到的还很有限。”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指出,增量上防范是适当领域放开可市场化的领域,借助民间资本共同建设;也可借助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夹层融资或表外融资,优化负债表结构。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则指出,从监管层的思路来看,似乎更加注重增量管理而不是存量管理,更加倾向于“堵”,而不是“疏”。就未来整体债务情况而言,预计我国政府债务水平还将继续上升,这将严重影响政府财政能力,偿债压力巨大,单纯靠“堵”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管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