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的发展道路该如何走得快又稳?日前,安徽省统计局的专家给出了多副“药方”,指出全省城镇化的进程正在明显加快,但发展水平仍偏低,建议未来应重点培育安徽的区域城市群,同时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完善对人口城镇化的保障。
安徽城镇化率落后全国四年
2012年,全省5988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784万人,占46.5%。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安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镇人口步入快速增长轨道。
比较看,安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不仅与发达省份有差距,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安徽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仍低6.1个百分点,与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落后于全国4年左右,居全国第23位。与中部省份比,仅高于河南,其他省份都高于安徽。
农民工进城后稳定性不够
安徽是流动人口大省,大量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为城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2012年全省1500多万跨乡镇流动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在省内流动,其中部分人口落户省内的大、中城市,其余作为“候鸟”型流动人口,在城市与农村间“迁徙”,这些流动人口向城镇、城市快速转移,从而带动全省城镇人口增加。
不过,全省农民工的城镇化稳定性还比较差。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进入城镇的农民,虽然从事非农产业,但并没有完全断绝与农村土地之间的联系,相当多的农民工没有稳定的住所和就业岗位,工资较低,不能享受城市住房、医疗、教育和其他福利,返乡率较高。
市区和县城的人口规模偏小
2010年,全省16个省辖市中,城市(不含市辖县)常住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有8个。其中,省会合肥是全省唯一人口超300万的城市,但与全国主要省会城市比,人口规模仍偏小,特别是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比,人口规模最小,不及武汉的一半。
不仅作为区域性中心的城市规模小,而且作为联结城市与广大农村的县城规模也偏小。全省62个县(市)城关镇(街道)人口平均规模为12.1万人,仅占平均人口的18.7%,人口最多的巢湖市区也仅有32万人。表明安徽的县城规模明显偏小,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任重道远。
土地和人口要同步城镇化
省统计局有关专家认为,对于安徽来说要着力培育区域城市群。同时,加大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
此外,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口城镇化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对象。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制度,在住房、就业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有针对性地在本地城镇培养相关行业对口人才,减少本地城镇人才的缺失。在城镇土地管理上,要做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