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公益墓园不缺位,方解“死不起”焦虑
时间:2013-04-07 18:46:02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韩江子 

    又到清明节,墓地的新闻又多了起来。人们用鲜花和泪水缅怀先人的同时,心思也被天价墓地的新闻所牵扯,“死不起”的话题再度在舆论发酵。

    尽管这是个表述很夸张的话题,但决非没有依据。民政部最近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指出,全国大部分省份现有的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一些大城市很多公墓出现了墓地紧缺。新闻说,有上海市民曾半夜赶到某陵园等候购买墓位,为了买一个位置几乎忙了半年。由人及己,不由担忧,将来我们老了,会不会“死不起”呢?

    面对媒体报道的“墓地限售”,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回应称,目前广州的墓园存量虽然非常有限,但“还没有到需要限售的地步”。此言让人略感心安,但依然无法完全消除心头的担忧。将来呢?即便不限售限购,可是墓位出现“天价”呢……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某墓园最新的墓位报价为15万元,普通的也要4万至10万元,占地不到2平方米,而且这还不包括墓碑、雕塑、装饰等费用。按此价位,普通居民多少有些“顶唔顺”,若中低收入阶层,则难免要大呼“死不起”了。

    显然,广州公墓用地成为稀缺资源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官方的介绍表明,广州除了银河革命公墓之外,共有10个经营性墓园,总面积大约4000亩。其中,仅有2家墓园是国有性质,其他均为民营性质。如此看来,以市场化为主导已成为当前墓地供应的主要特征,而公益陵园反而成为补充或点缀。在这一形势下,可以预见的是,市民唯有通过竞价获得供应日趋紧张的一小块墓地,而且价格恐怕只会越来越高。这就是舆论惊呼“死不起”的现实基础。

    虽说现行政策提倡骨灰寄存,不鼓励火化后土葬,但由于民俗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民间对墓位埋葬的巨大需求短期仍难以消除。因此,政府不能无视民众的这种需求。我们不反对陵园的市场化,但也要确保公益墓园不缺位。如果无法保障公益墓地,必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既当“房奴”,又要当“墓奴”的境地。

    考察“阴间地产业”与房地产业多有些相似之处:

    首先在于刚需。房地产业的刚需在于城市化的推进,新进城市的人有强烈刚需,或买或租;而墓地则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像广州每年都有5万人离世,须入土为安。其次在于背后的投机问题。有钱者除了自己享用外,还可通过投资或投机获取丰厚回报,无钱者则只能望房浩叹徒唤奈何。墓地背后的投机炒作,暴利或甚于地产,有地产商转向墓园经营,也有不法之徒将黑手伸向公益陵园变相当起“坟爷”。再次,还在于土地供应问题。房地产的土地供应一直为人所批评,而公益陵园的土地供给,显然也远远不足。2009年媒体爆出,广州银河园发展空间仅余三五年时间,呼吁建第二银河墓园,选址困扰多年,直到今年年头才有眉目。

    通过三方面比较,可以发现,为避免买不起墓地,必须像发展保障房那样,确保公益墓地的供给;必须像打击房市投机那样,防止墓位的投机伤及普通百姓;政府必须在公益墓地的供给问题上拿出诚意。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真正推动诸如生态葬等殡葬改革的落实。如此方可平抑墓位价格的恶炒。

    至于经常有陵园所说的“低价公益墓地反而不好卖”,“价格低廉的骨灰廊、壁葬、花坛葬、树葬等殡葬生意冷淡”,固然也是个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不欢迎公益,反倒成为“贵卖”有理的“依据”。更需厘清的是,究竟现存的公益服务包括哪些内容,有没有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在公益墓地中有多少已经变相成为“吸钱”的项目?人们最担心的是公益两字“口惠而实不至”。

    对于“阴间地产”的调控,如何在公益与经营之间,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权衡利弊,道理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利益问题,在于公益是否真正落地。有真正的公益墓园,才不会让人“死不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殡葬政策也应以此为目标。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