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将面临拆除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月1日人民日报)
陕西省有关方面耗资2亿多元、耗费5年时间兴建的阿房宫景区,如今成了违规建筑,难逃“被拆迁”的历史宿命。而这个“短命的”阿房宫景区,又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同样“短命的”阿房宫。
按历史资料,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开始动工兴建阿房宫,到西楚霸王项羽“付之一炬”,前后不过5年时间,确实够“短命”的了。所幸唐朝诗人杜牧撰写了《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进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也算是给这段历史画下了一个句点。
然而造化弄人,杜牧的这个“句点”却在1200年后的今天,被人们偷偷地改换成了一个“逗点”——他们未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就在阿房宫的遗址旁边打起了“擦边球”,耗资2亿多新建了占地600多亩的主题公园。如今,这个“主题公园”被文物保护部门鉴定为“违规建筑”,于是我们又要像诗人杜牧一样,不得不面对阿房宫带来的伤心话题。
困扰我们的不只是巨大投资化为泡影,而是当初建景区时,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资,开发商想着法子通过旅游业谋求经济效益,当地百姓也希望借此改善生活环境,是这种“短视”的城建规划模式。因为我们的决策出了问题,于是才不得不在不久之后尴尬地面对阿房宫景区的“夭折”,不得不为这些不科学、不理性的经济建设补交学费。
困扰我们的也是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是文化传承与社会现实的博弈。如果我们不能理性地思考这些问题,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面临“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历史循环,最后在一片“GDP崇拜”的狂欢中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后人留下一些荒诞不经的笑谈。
困扰我们的是,如何让阿房宫景区这种“短命”的政绩工程从此不再困扰我们,让我们真正走出“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应景工程”的窠臼,走出一条多快好事的新路,而不是时不时就上一些劳民伤财的项目,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