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14年的发泡餐具,近期被国家发改委突然解禁,随着日前鑫恒塑胶等10家广东发泡餐具生产商被曝向北京君泽君律师事务所联合出资450万元“公关费”事件,质疑声随之四起。
究竟是450万公关费使然,还是对于现有的餐饮业来说,发泡餐具真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上世纪末,原国家经贸委发布了“6号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列入限期淘汰项目之中,到2000年底前停止使用。
然而,发泡餐具并没有真正从中国的餐饮业中消失。因为“6号令”发布之后,发泡餐具生产企业都转入地下,导致监管和处罚成本上升。发泡餐盒不减反增,仅2007年,全国市场销量便超过100亿只,其后逐年递增。过去十年,虽然一直未获合法身份,但发泡餐盒却占据了中国一次性餐盒2/3的市场份额。
这期间,中国也曾不遗余力地进行发泡餐具替代品的培育工作。“6号令”之后,纸浆模塑餐盒、降解餐盒、植物纤维素餐盒、纸板复合餐盒等各种推荐环保型餐盒迅速发展。然而这些产业消失的速度,比之膨胀速度更甚。2002年之后,这些火爆一时的环保餐盒纷纷败于发泡餐盒之下。“地下”餐盒卷土重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了很多大型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生产企业,年产量猛增20亿只以上。这些生产一次性发泡餐盒的企业不仅供应国内,而且直接出口。
不管解不解禁,发泡餐具都受到“高度认可”,被大量使用,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个东西“性价比太高”。
发泡餐盒在市场竞争中有着独到的优势。首先是巨大的成本优势:发泡餐具成本仅为非发泡餐具的十分之一。生产一个发泡塑料餐盒需要原料5-6克,产生垃圾5-6克;而生产一个纸质餐盒需要原料20多克,产生垃圾20多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如果能够符合食品包装用具的相关标准,使用后通过回收,实现对于资源的再利用,降低原料消耗,不失为一个减少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
至于大家最担心的发泡餐具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问题,事实上,当前除中国大陆外,世界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开发出低发泡、彩膜贴合、淋膜、抗高温、防紫外线、抗氧化等新工艺和新产品。
对于一个涉及到环境敏感话题的事物,如果它的“性价比太高”,那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好事。
对于发泡餐具“性价比高”,以下算的一笔帐也许很有权威性:从销售价格来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发泡餐具不到一毛钱,在广东、江浙一带市场上的发泡餐盒的售价更为便宜,只有几分钱。从成本来看,目前发泡餐具的主要材质聚苯乙烯原料价格为每吨13000元,以一个发泡餐盒重5克为例计算,原料成本是7分钱,加工、储运等环节分摊的费用最起码要3分钱,再加上水、电、人工等其他成本,一个正规原料加工出来的餐盒至少售价要在一毛二分钱以上。
如果真卖7分钱一个,还不够成本。如果卖一毛钱以下还能保证获利的话,唯一能解释的理由就是企业使用的原料根本不是食品级的聚苯乙烯原料,而是毫无安全性可言的废料。这种外购废料价格每吨仅8000元左右,与正规原料价格相差悬殊。
如果这就是“发泡餐盒”的性价比所在,那么我们宁愿失去这种优越的“性价比”。发泡餐具禁与不禁,不是根本问题,关键还是具体生产该如何监管。本身没有太多问题的东西,到中国就给“做烂”了,这还是回到了一种中国式的通病。
所以在欧美和日本,几乎从来没有提过发泡餐盒解禁的事情。在日本,发泡餐盒甚至非常流行,成为日本供应上班族午餐和展览会等大型活动盒饭的主要餐具。这些发泡的餐盒,基本上看不到纯白色的,而是非常精巧甚至五颜六色的,有仿木纹的或者彩色淋膜、贴合,不少包装盒甚至让人爱不释手。以国内一次性发泡餐盒现在的工艺水平,大约落后于日本和欧洲国家15到20年。
欧美和日本没有发泡餐盒的禁令,但对回收利用的立法倒是不少。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都建立了相应的回收系统,另外一些国家则要求本地区的发泡塑料行业对一次性发泡餐具自行回收处理。
既然国内发泡餐盒要开禁,那么,首先要解决好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生产环节管住了,消费环节才能认人放心。消费还不是发泡材料的利用终端,消费之后如何回收,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没有循环利用的制度和方法,“白色污染”就仍然是我们可能面临的威胁。
所以发泡餐具重新回到阳光下,无疑是利害权衡的结果。解禁发泡餐具不是不可以,但要防止安全隐患及环境污染风险的发生。在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和回收体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财税手段,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才是长久之计。这是中国很多行业都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