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解决土地流转问题还需推进“人的城镇化”
时间:2013-04-01 19:46:1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乔瑞庆 

    3月31日,《人民日报》以《家庭农场,热潮中的冷思考》为题报道了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其中提到,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大问题是土地问题。很多家庭农场主感受到土地流转成本高,难度大,不稳定,担心租赁的土地会被原承包农户收回。

    小农户经营赚钱少,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土地抛荒严重,这是很多“三农”专家对农村情况的的基本判断。按照学者的判断况,农民应该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很高,家庭农场经营者不大可能为土地而发愁,可是为什么还是出现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成本高,难度大,不稳定的问题呢?笔者以为,这不但和农业本身的小农户经营有关,更和中国的“半拉子城镇化”有关。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小农户拥有的土地规模小并且分散。比如,一个农户拥有六亩土地,那么这六亩土地会分散为三到四块地。这种土地细碎化特征,提高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家庭农场需要连片集中的农田,方便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进行。如果要实现土地的连片集中,家庭农场主不但要和不同的农户进行流转谈判,也要和同一农户就不同地块的流转进行谈判。一对多的谈判,谈判对手的相互观望,比较,自然会增加土地流转的难度。

    此外,很多乡村是聚族而居,同根同祖的亲缘关系,让农户在土地流转谈判中容易抱团,一起抬高土地的流转价格。如果土地租赁者是外来农户,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会更高。这自然会增加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土地流转成本。

    很多农民在城市打工挣钱,但是却无法真正成为城里人。其一,这些农民不能依靠自己的收入在城市买一套自己的房子,把妻儿老小接进城;其二这些农民享受不到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心里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相当强烈。在城市既没有家,也没有保障,农村老家就成为其永远的家,土地亦成为其最后的依赖和保障。一旦在城市打工挣不到钱,或者遭遇工伤事故,亦或变老生病,还要回到农村老家。如果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回到家里就彻底没有保障。如果土地流转的价格过低,一家的生计就成为问题。有了这样的顾虑,农户在土地流转中不可避免地为未来收回土地留有余地,并且尽量提高土地流转价格。

    如果农民在城市务工,成为城市的产业工人,而不是亦工亦农的“农民工”,能在城镇安家置业,享受到各种社会保障,不再有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流浪感,城市就成为他们的“新家”,就会在城市安心工作生活,就不会再留恋农村老家的土地,就不会为应对不时之需而收回流转出去的土地。土地流转的不稳定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好转。

    同时,城镇的工业和商业繁荣,能让更多的农民在城镇找到自己的舞台,让更多的农户从农业产业中析出,从而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上有更多的土地供应,土地流转的供需力量也自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土地流转的成本高、难度大问题。

    家庭农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特征决定了其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充足而稳定的土地供应。让这个基础扎实稳固,就必须建立健康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不能仅仅从农业产业内部找办法,还应该从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的角度探索新的出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