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地球一小时”,还没打动民心
时间:2013-03-25 15:14:21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付瑞生 

    这些年来,“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都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仪式。在这个神圣的一小时,全球的人们仰望星空、共同思考。思考环保,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就在“一小时热”传遍地球的时候,在中国却越来越被冷落。报道称,从2009年起,南京每年这一小时全城用电量一般减少15万千瓦时~20万千瓦时,今年却“V型反转”,用电量还多出5万千瓦时。如此尴尬也出现在其他城市。

    当然上升的电量微乎其微,不足以说明市民没有环保意识。可是与悉尼全城在“地球一小时”内能源消耗下降了8.4%相比,还是说明了国人参与意识不高。说来“地球一小时”本来就是一场秀,最大的价值就体现在共同参与,台下观众无人喝彩,台上的演员自然也没精打采。本来1小时走完的一场大秀,10分钟草草收场,剩下了50分钟反而要如饥似渴把前10分钟的亏欠补回来。之所以前几年还有人熄熄灯应应景,因为不少人有点新鲜感,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一纸律令多订了些“团体票”。单靠自觉,真实的票房还是存疑的。

    “地球一小时”这些年还是停留在面子工程上,并没有真正地打动民心。参与者往往是一些职能部门,停留于个别厂矿企业和景观灯的“熄灯一小时”,是从上而下的一场“面子一小时”。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各国经验表明,没有公众参与,任何环保的美景都是海市蜃楼。

    真正的公众参与,不只是“我为祖国测空气”或者“我为上海捞死猪”,以及“从我做起”等等,还包括有权参与相关法律规章规划的制定,有权查询各种环保文件、档案、资料,甚至监督相关部门在环保上的不作为、无作为、乱作为等等。

    这些年,客观地说,公众环保意识成长了,但参与的权利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如果公众只是作秀时的道具,需要时拿出来秀一小时,一小时之外只能做个旁观者,时间长了审美疲劳是难免的。让公众参与“地球一小时”其实不难,让公众真正全面深入参与环保的决策、监督和维权才难。保持“地球一小时”的热度,在于这一小时之外对公众参与热情的保护。23个小时都在精心浇水培土孕育,才会有1小时的繁华盛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