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
时间:2013-03-22 17:00:59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余培发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铿锵有力的庄严宣示,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人们还记得,五年前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不仅表明,在未来中国的建设征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将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不可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次响亮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使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大大“升格”。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
十八大报告所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涌动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生态文明浪潮。中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依靠的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会更加严重。从整体看,中国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仅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都严重不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是我们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形势。建设美丽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老百姓基本吃喝不愁、衣食无忧。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会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会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趋势转变。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使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更加美好。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再仅仅是一种指导观念,今后还将成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望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依靠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必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力!
什么是“美丽中国”?那就是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就一定会建设成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我相信,这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谁不希望自己工作和居住的环境舒适优美一些?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关注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总之一句话,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一棵树好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迅速掀起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热潮,走向更加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