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光灿烂,不是因为没了PM2.5,而是城市的另外一个污染源——灯光熄灭了许多,昨晚20时30分至21时30分,从上海东方明珠到武汉黄鹤楼,从台北101到香港天际100观景台,中国各地多个标志性建筑均熄灯一小时,共有127个城市加入“地球一小时”活动。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07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地球一小时”倡议世界各地的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熄灯一小时,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地球一小时”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保活动。
中国人喜欢过洋节,除了因为新奇,恐怕还有走向世界的融入感,在环保节日上也不例外。但在今年的热闹之中,网上也有质疑的声音,“地球一小时能省多少电?”、“共同熄灯会不会对电网产生危害?”、“一少部分人的狂欢”如此等等。
有如此质疑,一则说明民智已开,经过了太多的“忽悠”,中国公众已经学会凡事先问“为什么”;二则恐怕还是因为功利之心,市场经济嘛,凡事都要先算算成本和收益。
其实,这样的疑问,早在2500年前就有过了。《论语》上有这么个故事:“子贡欲去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所谓“告朔之饩羊”就是每月初一供奉在太庙的羊。子贡看着每月放一只羊在庙里不能吃,觉得怪可惜的,“不如留着涮羊肉吧”。可孔子看到的却是,虽然浪费了一只羊,却可以让老百姓由此而知时令,也让臣子知道君臣之礼。
子贡后来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孔子则成为了“至圣先师”的圣人。这或许就是商人和圣人的区别,他们中间只隔着“一锅涮羊肉”的距离。
其实,“熄灯一小时”就是这一只羊,有人可以觉得这只是一种“秀”,是一种浪费,能起到的现实作用只是对电网的“破坏”(已被证伪)。另一些人则认为,“熄灯一小时”其实是为了更大的环保目标,而不得不做的、有些“浪费”的仪式。
一件道德事情如果足够高尚,做起来却十分无趣(比如杀身成仁),肯定会应者寥寥;只有高尚且有趣,而且人人易为时,它才能成为众人实践的道德行为。例如,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是节能减排,是高尚的事;但在地铁里被挤成“相片”,与吹着空调听着歌相比,恐怕就是非常无趣的事。在黑暗的屋里开灯与否,大概与此相同。
因此,“地球一小时”之类活动的存在,就是为了给本来相对无趣的生活添加乐趣,为节能之行赋予更多欢乐的意义。让那些黑暗之中的人,让放弃开车去挤地铁的人,在这场狂欢之中享受到趣味,并用“高尚”去说服自己。
社会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志愿失灵”,大概意思就是在以筹款志愿为基础而建立的非政府组织中,由于善良的志愿者总是推己及人,想当然地以为别人都是“捧着一颗爱心”而来,忽视了从人性的角度加以引导,从而造成实际运作过程之中困难重重。
生活中总需要有浪费,去实现一定的仪式感,大者如外交仪式,小者如婚纱钻戒,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用途。但正是有了这些“浪费”的仪式,我们才能坚守相对不“划算”的准则,才能有超出功利之心的举动。允许“浪费”,允许小众的狂欢,就是允许更多人加入环保的行列,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熄灭电灯后的美好,开始去关心远在万里之遥的南极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