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密”一说即刻引起外界反弹。围绕能不能把“国家秘密”作为不公开土壤污染数据的理由,相关讨论广泛而热烈,一些观点甚至推及至环保意识树立、公民知情权等方面。
事实上,不公开土壤污染调查数据信息,很大程度上如外界估计,是由于问题十分严重不便公开,而这样的顾虑,在一些拒不公开的案例里亦有体现。
土壤污染到底有多严重?自2006年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已过六年有余,环保部由多次表示会公开信息,到改口不予公开,这是一个迹象。实际上,近年来调查曝光的耕地重金属污染,早已证实土壤污染的存在,只是很多时候,囿于没有确切数据,作为一种现象观察,它没能受到更多关注。
而放眼整体性环境污染,土壤问题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仅从今年1月以来的问题曝光时序来看,往上追溯,是地下水污染问题。
继续往上回溯,则是PM2.5数据公布以来,从未离开环境探讨中心的空气质量问题。伴随着每天的数据公布、刷新、污染指数排序,人们基本认识到,雾霾是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它既是对环境治理期限的客观预计,也不乏对现状的失望悲观。
如果把三者统一起来看,土地、空气、水,它们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元素。三种污染的“叠加”,其实是中国环境全面恶化的征兆。具体到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在大气运动与水循环的作用下,污染相互“渗透”,形成恶性循环。以土壤为例,大气或水体污染,都会影响土壤质量,反过来看,它意味着若不从三方面同时入手,任何单向地治理都是无效的。
美丽中国提出之初,许多人开始憧憬一个碧水蓝天、山川秀丽的中国图画,接踵而来的环境问题,则打破了此前的美好想象。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人们看到,美丽中国不止是政治承诺或令人心生向往的图景,它对应着改善现状的紧迫必要。如何让美丽中国不是一个梦,一个不可触及的“画饼”,必须立足于解决当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