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其中调查显示,近四成人认为养老金不能满足生活,有36.4%的人认为自己的养老金与周围人相比不公平。但是,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员,却有80%的人认为领取的养老金公平。调查还显示,我国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下的养老金最低200元,最高10000元,最高相差近50倍。
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分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多种养老模式。这种不统一的养老制度安排,滋生出最大的怪相就是,一些人没有付出,却得到更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人员不需缴纳各种保险费用,退休后的养老由国家财政支付,其养老金平均高于企业退休人员达1倍以上。这种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从此次社科院的调查中也可以证实,如福建厦门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中,75.4%的老人养老金在2000元以内,有的甚至低至200元,而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高于4000元。
我国机关、企业养老双轨制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没有统一制度,没有统一要求,尽管已实施多年,但全国仍处于试点阶段。机关事业单位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能力,于是其所属人员的养老金,也在自说自话、“自斟自饮”中飞速上涨。行政单位工资也许几年才涨一次,但一次能涨上千元,其退休人员涨幅也按70%同步增长;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至今连涨9年,总的涨幅却不过一千多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无形中也就越来越大。
“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员中80%认为领取的养老金公平”,社科院的这一调查结果,恰恰反映出我国养老双轨制的最大的不公平。目前的养老双轨制有悖社会公平,引起社会广泛不满,而且这种先天不足、后天失控的制度安排,已经让我国的养老制度失去了“以社保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反而制度性地实际扩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养老双轨制不仅是待遇差别问题,庞大而且昂贵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力成本,最终将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比2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按照相关国际标准,公务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需要以单位GDP对应的公务员人数来衡量。从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中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超标”近20倍。而且,由于缺乏积累,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发放是现收现支,有研究机构指出,在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养老金缺口逐年放大,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可见,养老双轨制不仅有失公平,无疑也是不可持续的。
建立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养老制度,涉及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是公众期盼已久的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是不争的事实,反映贫富差距的中国基尼系数始终处于高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完善我国养老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同时必须终结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废除养老双轨制,否则政府的财政投入不仅无法弥合分歧,反而会加剧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