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被催族”大呼又要“被催(悲催)”了。“过完年该找工作了吧”、“年龄不小了,该结婚了”、“都结婚几年了,该有孩子了吧”……这些话犹如“炸弹”,源源不断从父母、亲戚、朋友嘴里说出来。“90后”、“00后”迅速成长,“80后”最年长的已经33岁了,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了“被催族”,也就是指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却没有“成家立业”,因而受到父母或亲人的催促,有些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满足父母的要求。他们恐惧回家,恐惧过节,更恐惧家庭聚餐。(1月29日《现代金报》)
“被催族”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在网络中,实际上早就有这个提法。但是,随着年关将近,“被催族”的问题,再一次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头疼之事。许多“被催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恐归族”。细细分析开来,“被催族”的出现并不荒唐。相反,还非常符合当下社会的“人之常情”。
有工作,才有找对象的资本。也才有成家的可能。没有成家,也就没有依靠。成了家,才会有归属感,才算过日子。这些,都是国人的传统观念。而成了家之后,如果不要孩子成为“丁克”一族,父母再免再催。同时,丁克在当下社会之中,也容易被当成异类。这都是在情理中的事,由此可见,“被催族”的父母,并非无理取闹,相反,也是为孩子着想的一种考虑。
可是,无论是应届生找工作,还是结婚成家,还是生儿育女,在当下而言,并非容易之事。先说说就业一事。当下社会之中,如果不是学工科,进国企堪比登天;如果没有各类注册证书或是一技之长,在每年超过600万的就业大军中,找到自己位置,也并不容易;许多人将所有的希望寄希望于考公务员和事业编这种“小概率事件”。再说说成家,按照“丈母娘需求”理论,成家的前提是有房,这会让许多年轻人成为背负上房贷的“房奴”。至于生了小孩之后,又会为孩子的奶粉钱发愁,也极有可能成为“孩奴”。加上“车奴”、“卡奴”众奴加身,可以这样下定论,对于“被催族”而言,最痛苦的或许并非是父母与亲戚的唠叨,他们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窘境和压力,并不亚于父母亲戚的整日催促。
笔者在几年之前,也算是“被催族”。当时,年迈的父亲,逢人就给人说“帮儿子介绍对象”的事儿,搞得自己感觉确实成了“老大难”。当时我最大的感觉是,刚刚参加工作,在城里没有房子,家庭又不殷实,成家的成本只能靠自己打拼。无法拼爹,只能自己拼命赚房子的首付,而“丈母娘的需求”又是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离开了这些条件,成家立业基本是奢望。
“被催族”的真实生活,不是年轻人过时尚生活、希望单身、喜欢“丁克”的小资情调,而是现实之中年轻人生存压力的一种写照。“被催族”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安全焦虑——当成家立业的成本越来越高,无法拼爹,要钱没钱,要房没房,年轻人的稳定性也就越来越差。
“被催”并非“悲催”,“被催人”也需要过上安定的家庭生活。“被催族”问题的解决,当然需要依靠社会观念尤其是父辈们的生活观念的转变,但更不可否认,“被催族”的命题已经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民生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房价仍然保持在高位运行,如果就业问题只能依靠于“撞大运”的方式解决,如果民生成本只涨不跌,国家和政府之于这些社会问题又得过且过,则“被催族”仍然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