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善待乡村,让城市化走得更远
时间:2012-10-26 10:56:41  来源:人民网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10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古村落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如今却面临着集体性消亡的命运。此种趋势,于文化的脉络而言无疑是一种悲剧。

  在社会学者眼里,乡村是安放灵魂的场所。上世纪70年代,法国社会学者蒙德拉斯谈及农业文明时曾说:“和工业的狂热相对照,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城市和工业吸引着所有的能量,但是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梦幻。”无论是放任村落自行消亡,还是人为破坏村落,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自我阉割,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对自身“来路”的背叛。“来路”既忘,“去路”安在?

  推土机年年作响,陈旧但精致的村落顷刻荡然无存。如今,俨然属于城市的时代,无论财富抑或人才,几乎是单向地由乡村流入城市,众多曾经静谧悠然的村落正面临着“空洞化”、“悬空化”的命运。而“赶人上楼”式的城镇化,更人为加速了自然村落的消亡。

  人们担心的不是农民这职业的消失,而是失去乡村后的城市化能走多远!村落的保存与消亡,不只是简单的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校正灵魂的罗盘。没有乡村,城市就只能是一个无根的浮物。正如西谚所言,“罗马帝国征服了世界,博讷征服了罗马帝国”。有乡村的存在,城市就不会因为走得太快而失去灵魂。

  现代化进程中,光鲜的城市与落寞的村落,绝非简单的互为否定;实现城市发展与村落文明有机协调,互动双赢,恰恰是现代发展的题中之义。让乡村仍可触摸,文化可以感知,才算得上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气质,也只有尊重历史的现代化,才不会自毁根基。基于此,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伴随着城镇化轰隆作响的脚步,人们理应怀揣对自身乡土文明的敬畏。

  缺少乡土与历史的支撑,表面繁华的城市无异于失去了存在发展的立足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进程中古老村落不该荒芜没落,乡土文明与文化理应得以传承和接续——它不但是原住民的心理寄托,同样是城里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