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试验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等政策和机遇象潮水般涌向荆南大地,高乐山镇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吹响了建设经济强镇的集结号。
发展新型工业 奏响经济“繁荣曲”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不发展工业,就没有出路。”高乐山镇镇长赵红敏不无感慨地说。近年来,该镇围绕“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目标,按照壮大龙头经济、培植区域经济、做强特色经济、发展品牌经济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膨胀经济总量,经济运行质效明显提高。工业经济跃居全县榜首,一跃成为恩施州乡镇企业“十强乡镇”。
“这里新型材料原料丰富,政府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很多。”湖北省瀑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莫文权告诉记者。落户该镇的湖北省瀑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中国一流的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材料高科技企业,年生产3万吨重质碳酸钙超细粉体、聚烯烃填充母料、盖钛颜料、硫酸钡粉、氟化钙等系列产品,产值达2808万元。
“我们利用区位优势,以招商引资为依托,拉动工业经济发展,抢抓‘六大工程’建设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赵红敏说。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使高乐山镇工业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到6月底,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4家,民营经济总数5685户,从业人员22900人。今年上半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4.1亿元,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实现利税1320万元。
绿色产业生机无限 生态经济活力迸发
“保护青山绿水是经济发展的红线。”镇党委书记朱继红说。高乐山森林覆盖率达78%,是国家“西部开发退耕还林(草)示范基地”。近年来,高乐山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在青山绿水间探索生态立镇、特色富民的绿色崛起之路。
该镇依托绿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大的绿色产业带。围绕县“200公里茶叶走廊带”建设,以企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基地为纽带,在马河、官田坝、龙坪一带新发发展乌龙茶2000亩,改造中低产茶园1000亩,引进茶叶加工企业1家,发展专业合作社3家、小作坊5家。今年春茶实现产销两旺,鲜叶销售近25万公斤,为民增收200多万元。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们对这个产业更认可了,心理更有底了,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6月30日,高乐山镇杨柳沟村支部书记在重庆市巫山县官渡镇参观考察金银花种植项目时如是说。走出去,这是高乐山镇带领农民调优产业结构的一大举措。不仅如此,针对村民缺种植技术、缺管理经验等问题,该镇还请县农业局、农技中心、农技站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排忧解难。
为解决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高乐山镇还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发夏食品、龙涎香酱菜等公司签订供销合同,建设“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专业经济模式,形成了产业产售一条龙,提高了产品品味和经济价值。今年上半年,全镇共落实烟叶种植面积8118亩,发展大棚蔬菜、百合、红心猕猴桃等特色基地720亩,围绕“杨官画廊”建设,栽种优质桃树10100株、万寿菊800亩。
在调优绿色产业的同时,高乐山镇还借力县委、政府提出的打造“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如今,沿着杨官大道前行,路旁环境幽雅、极具土苗风情的特色民居、生意兴旺的农家乐装点着“杨官画廊”的绚丽画卷。龙坪村支部书记张永久告诉我们,附近经营农家乐的农户30余家,授牌的“三星级”农家乐达到11家,收入最高的一年能达到10多万元。
问实情做实事 “穷财政”办“富民生”
7月3日,记者跟随高乐山镇的几名干部,走访官坝村多户人家,询问低保补助数额、了解新农合落实情况……“和群众一问一答式的问话过于呆板,走访农户,就是要‘一上猪圈二看鸡窝三下厕所’”,高乐山镇党政办主任兰君说。看猪圈看的是农户的经济状况,看鸡窝想的是能否为农家乐服务,看厕所则能了解到当地的卫生习惯、发展意识。
镇域虽小,民生事大。半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基础建设作为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点,尽心尽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围绕“一池三改”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该镇今年上半年共发展沼气池86口,配套“三改”完成48户,全镇改厨3826户,改厕2975户,改圈2230户。
结合“三万”活动,该镇新修东门沟、杨柳沟、泡桐坝等8处水池,完成老里坝、青山坡等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5个组682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大坝河堤治理600米,启动了二道河至新田沟忠建河河堤治理工程;对老寨、马河、老里坝、梅坪四个集镇的安全饮水进行统一管理,派专人对管网维护修理,饮水工程运转良好。
该镇全面启动了大河边至梅坪11公里、老里坝至龙家界10公里、官田坝至麻谷溪7.1公里、龙家界至后山电视塔5公里、青山坡至杨柳沟3公里通畅公路建设。
该镇投入2000多万元,对龙坪、马河沿线几个村低丘岗实施土地整理,通水、通电、通水泥路……穿行于高乐山,“青山绿水、红瓦白墙”,新气象随处可见。
今年上半年,该镇在农村和社区建立健康档案7688户,发放临时救助金23万元,发放优抚金24万元,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兑现粮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惠农资金1523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13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