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之下,既可遮风避雨,又无需付费,成为流浪人员聚居之地,也就并不意外,只不过,天桥所形成的空间居然可以被如此利用,固然是流浪人员生存智慧的体现,但对于城市形象而言,却难免有碍观瞻,由此而导致的安全隐患,更是毋庸置疑,而如何将流浪人员从这一城市死角清理出来,更是让不少城市管理者伤透了脑筋,却仍然无法摆脱“猫鼠游戏”的循环往复。
尽管天桥所形成遮蔽空间,几乎天然就是为流浪者留下的,但流浪者的生存智慧,却遭遇了更加有才的管理创意的挑战。的确,既然流浪人员聚居天桥之下求的仅是“立锥之地”,那么,先把锥给立上,自然意味着“立锥之地”不复存在,面对天桥下布满的“水泥锥”,没了立锥之地的流浪汉自然只有知难而退的份,而布上水泥锥的天桥之下,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清静。
应该说,从清理天桥下流浪人员的效果来看,水泥锥的确是堪称“立锥见效”。只需先用水泥锥占领立锥之地,天桥之下的清静,原来也可以得来全不费工夫。不过,当天桥之下从“流浪汉”换成了“水泥锥”阵列,城市形象是不是就立马告别“屌丝”,从此“高富帅”起来,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尽管相比流浪汉聚居之地的凌乱,水泥锥们不仅有序排列,更井井有条颇显秩序。不过,天桥下森严的水泥锥阵列,的确是一道新的城市景观,只不过,从这样一道景观中,就连市民与公众更多读出的也是刺眼。正如一些小区围墙上架设的电网与玻璃渣,与其说是给人以安全感,毋宁说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不安,类似的感受同样也属于天桥下的“水泥锥”。
事实上,天桥下的“水泥锥”的确是立竿见影的让流浪者没了立锥之地,但是,以这样一种方式驱逐流浪者,显然缺少了对于流浪者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不仅如此,尽管本意是用“水泥锥”让流浪者离开这个危险之地,但是,实际的效果恐怕很难说真能如愿,既然除了天桥之下并没有更好的藏身之处,天桥之下成了“水泥锥”的家园必然意味着流浪者只能退而求其次,他们的“新居所”其实只能更不堪,更危险,从新闻照片来看,已然有流浪汉睡到了更危险的路边甚至路牙上,他们的处境无疑更令人担忧,而这样的城市,显然难言更清静,与更和谐多半也是渐行渐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桥下的“水泥锥”其实绝不仅仅赶跑了流浪者,它的尖锋也同样插在了公众的心间,并给城市投下了更大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