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立项动工,到部分群众抗议,到警察“驱散”他们,直到市政府最后宣布停建项目,一切似乎重回原点。然而在兜这一大圈子的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新的损害,而且很重要的是,这“一堑”不是第一次吃。我们非常希望这是各地政府吃的同一类“最后一堑”。
客观而言,什邡事件的升级和结果并不等同于这个立项“百分之百错了”。这个项目确实带来了大数额投资,也带来就业机会,如果环评可靠并且对什邡民众是可信的,它未必不是这座曾被汶川地震重创城市的一次上升机会。
然而正如什邡市委书记7月3日接受采访时所说,由于前期对民众的沟通工作“不到位”,造成了部分群众对该项目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项目的决策程序显然有严重漏洞,属于不了解民意或者强逆民意的“冒险施工”,因此整个项目如同在沙堆上仓促开工,最终只得一遇抗议又仓促停工。
一个经国家环保部批准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最终搞得声名狼藉,仿佛这个项目本身就是错的,无论它放到哪。
谁都知道,中国作为人口非常稠密,资源相对匮乏,发展水平又相当低的国家,做不到完全不承担环境风险,像欧洲或日本那样,只发展高端经济,把有环境风险的行业都转到国外。中国需要PX项目,也需要钼铜项目,还需要很多其他化工及矿产项目。它们不建在这里,就得建到那里。
中国将在很长时间里继续是这个世界的“低端国家”,做“脏”或“累”的行业今后还会比西方发达国家多。这是中国人多而且晚发展了一步的代价。
正因如此,需要各地政府认真、积极地对待每一次有可能引来环境担忧的工业立项。首先必须把实情告诉群众,依法严格进行听证,再不可以向公众隐瞒情况了。在环境问题上谁都不应再有“控制舆论”的幻想,这是“实事求是”的底线。
像钼铜这样的项目,可以带来工作机会,为城市增加税收,它对有理性的民意决非毫无吸引力。它引来环境担忧及一些反对声非常正常,正视这一切,可以成为提升环保标准的动力。从宏观上看,社会最终会通过某种途径接受这些项目,同时大大抑制住它们的风险。
中国不可能是矿产及化工项目绝迹的国家,为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需求,这类项目一段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或许还会增多。只有错误的选址、不及格的环保或者不成功的官民沟通才会把这些项目同人民的利益搞成对立关系。所以我们才说,什邡的事再也不该发生了。
这的确涉及各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互联网在关注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个人的情绪和不满。在这种时候为官一方切不可高看了手中的权力,切不可排斥舆论监督。只有真正依法办事才最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