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南京的这处张公馆虽然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却是私产,买与卖都不能算违法。关于这一点,大家也都没什么意见,大家的意见集中在,在这种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文物管理部门有没有尽到保护责任?起到作用?现在看来,文物管理部门起的是反作用。比如,在2007年屋主开始保护性拆除时,文物部门受理了维修申请,却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管职责,结果,维修变成了拆除,文物局对此的处罚是“罚款25万元,责令改正”。于是屋主心领神会,继续保护、继续拆除,前后一折腾,3000万变成了6400万,可付出的代价只是25万元罚款。这也算是暴利吧,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时下“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这么多?
文物部门说自己势单力薄,这让人难以理解——我们这个社会一点都不缺对付违建的手段。为了拆迁,可以把房子挖成孤岛;能断水断电将别人的生活打回石器时代;甚至可以用围栏把房子围起来,让人家不见天日。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如此手软?文物部门做不了,还有其他部门可以帮忙吧,这都是责任,本不就是文物部门一家的事。问题是那些一向嗅觉灵敏的相关部门此时都到哪去了?
如果不是出于某种利益之争,很难相信有关部门为什么会如此厚此薄彼。文物保护大多数时候是赔钱的事,不是每个文物保护单位圈起来就能收门票,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那老一套的。文物越多责任越大,赔钱越多,但拆迁就不同了,房子不值钱,房子底下的土地却是非常值钱的,拆平了,利益就来了。
这两幢光鲜的小洋楼现在成了历史名城南京的一块伤疤,它见证的是一个城市管理者的短视。张公馆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当时著名建筑大师童寯设计。张治中的名气自不必说,这个童寯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也就是说,这幢大楼的纪念意义是双重的,它不仅是张治中先生的心血,同样也是另一位大师的心血。这样一座建筑能保留至今,同样也是南京城的一笔财富。
历经岁月的沧桑,它们虽然看起来已经不起眼,但无疑更厚重了,它们消失了,有关它们的记忆也就消失了。张公馆由3000万涨到了6400万,看起来,更值钱了,可是这个城市里价值上千万的别墅比比皆是,原汁原味的张公馆已经没了。
历史文化名城里不只有那些圈起来能收门票的景点,更多的是默默无闻,散布各地的文物。也许现在看来它是个负担,但长远看它是个宝贝,时间会证明,保护它们,花的钱最终都是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