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变宝为废的事,少做
时间:2012-06-25 14:08:46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高路 
    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曾因2007年被屋主“非法拆除”、2008年被屋主违规重建而颇受公众关注。近日,有媒体报道,开发商将新建的两幢小楼,正在打广告以6400万元的高价挂牌出售。在2007年,该文物未毁损之前,曾被叫价3000万元。

  据了解,南京的这处张公馆虽然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却是私产,买与卖都不能算违法。关于这一点,大家也都没什么意见,大家的意见集中在,在这种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文物管理部门有没有尽到保护责任?起到作用?现在看来,文物管理部门起的是反作用。比如,在2007年屋主开始保护性拆除时,文物部门受理了维修申请,却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管职责,结果,维修变成了拆除,文物局对此的处罚是“罚款25万元,责令改正”。于是屋主心领神会,继续保护、继续拆除,前后一折腾,3000万变成了6400万,可付出的代价只是25万元罚款。这也算是暴利吧,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时下“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这么多?

  文物部门说自己势单力薄,这让人难以理解——我们这个社会一点都不缺对付违建的手段。为了拆迁,可以把房子挖成孤岛;能断水断电将别人的生活打回石器时代;甚至可以用围栏把房子围起来,让人家不见天日。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如此手软?文物部门做不了,还有其他部门可以帮忙吧,这都是责任,本不就是文物部门一家的事。问题是那些一向嗅觉灵敏的相关部门此时都到哪去了?

  如果不是出于某种利益之争,很难相信有关部门为什么会如此厚此薄彼。文物保护大多数时候是赔钱的事,不是每个文物保护单位圈起来就能收门票,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那老一套的。文物越多责任越大,赔钱越多,但拆迁就不同了,房子不值钱,房子底下的土地却是非常值钱的,拆平了,利益就来了。

  这两幢光鲜的小洋楼现在成了历史名城南京的一块伤疤,它见证的是一个城市管理者的短视。张公馆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当时著名建筑大师童寯设计。张治中的名气自不必说,这个童寯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也就是说,这幢大楼的纪念意义是双重的,它不仅是张治中先生的心血,同样也是另一位大师的心血。这样一座建筑能保留至今,同样也是南京城的一笔财富。

  历经岁月的沧桑,它们虽然看起来已经不起眼,但无疑更厚重了,它们消失了,有关它们的记忆也就消失了。张公馆由3000万涨到了6400万,看起来,更值钱了,可是这个城市里价值上千万的别墅比比皆是,原汁原味的张公馆已经没了。

  历史文化名城里不只有那些圈起来能收门票的景点,更多的是默默无闻,散布各地的文物。也许现在看来它是个负担,但长远看它是个宝贝,时间会证明,保护它们,花的钱最终都是值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