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舌尖上的两种爱国主义
时间:2012-05-29 09:46: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磊 
最近,最热的话题无疑是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了。很多观众表示,《舌尖上的中国》让大家看到的不是精致的“烹饪教科书”,而是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让人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有论者认为,纪录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更是“传统的味道”。而对中国传统美食的挖掘,实际上就是一种最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

  然而,也有论者认为,“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有害的添加剂、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我们应该“吃就是吃,无须跟爱国挂上钩,无须给我们的口舌快感强加上一个妩媚却沉重的价值符号,从吃中总结出宏大叙事,去无限地拔高《舌尖上的中国》”。

  其实,任何优秀的纪录片都绝不仅仅是对事务的原生态记录,相反,它们除了用最现实的手法去拍摄与记录影像之外,一定同时又是在讲一个体现其核心思想的故事。于是,当我们把《舌尖上的中国》简单地理解为一部“吃货”手册,肯定有过分简单化之嫌,但把“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等等惯常标签贴上去的时候,或许又有过度诠释与意识形态化之疑。

  所以,在对“传统的味道”所体现的“文化中国”认同的同时,在对“问题中国”的批评中,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监督驯服公共权力,从而发现什么样的爱国形式才是现时中国社会最需要的爱国主义。

  首先,究竟什么是传统?最简单地说,只要是能够代代相传,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人、事、物,都可以被笼统的认为是传统。德国思想家曼海姆认为,当一个人看到旧事物的时候,他的内心如果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那么,这个人往往就是一位传统主义者。所以,对中国各地、各民族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食产生天然的好感,就不仅是因为我们对食物的本能反应,更是对一种文化传统的自然贴近。

  但这种本能的“传统主义”,是否就是我们所尊崇的“保守主义”?传统主义仅仅只是一种个体的应激性反应,而应激性往往都是很随意的。只有当政治因素渗透进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阶级繁衍生长出来的时候,传统主义才会成功地进化为保守主义。也就是说,公民在不断的权利博弈中培养出的权利信仰,或许已经构成了政治保守主义成长的基石。

  拿频繁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来举例,消费者通过公民的个体揭发与媒体曝光,逐渐知道了身边存在的严重问题,于是,在舆论的施压下,政府会不断地出台相应法规政策并对违法者施以严惩。不错,即使一次次曝光让很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近乎绝望,但总还是有更多的消费者向主管食品安全的政府部门表达愤怒,呼吁改革。这主要是因为,在消费者的权利意识里,通过自己的积极反抗,公权机关忌惮于更高权力的追查,必然要对相关问题予以回应。

  这样,在法律条例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光芒照耀里,在周遭即使成本较大,但最后毕竟在成功的维权案例指引下,权利与权力之间反复而持久的博弈过程,就是一个公民权利意识持续萌发,政府公权逐渐自我克制的伟大传统的形成过程。公民对权利的点滴争取态度,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内化为他们生存结构的一部分。进而,对习俗权利的文化认同,就会逐渐被一种表面温文尔雅,实际坚强有力的政治保守主义所取代。

  于是,通过拍摄美食,让“吃货”们在想念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的同时,更让他们深深地体味到中国文化的“传统味道”。同时,媒体持续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要求公权机关做出积极回应的过程,恰恰体现了,尽管食品安全已经面临危机,但公众依旧对权力机关的执行力抱有信心,依旧希望在既有的权力框架下,通过合法的渠道保护和生长自己的权利,而这恰恰是政治保守主义的真意所在。

  所以,如果说各种美味萦绕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经典的传统主义式爱国,那么,当前媒体不吝版面地对食品安全问题予以揭露,公众对政府施压,政府予以积极回应的整个过程,则是一种典型的保守主义式爱国。如果说舌尖上的“文化中国”勾连起我们对既有文化传统的深切爱意,舌尖上的“政治中国”则去束缚政府公权力的扩张,暗示公民私权利的成长,带领公众超越极端民族主义的狭隘,达到理性爱国主义的真谛。

  进而,当我们的社会已经从安全走向风险,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就不仅需要美味记忆的“文化中国”,更需要权利博弈中的“政治中国”;不仅需要传统式爱国主义,更需要保守式爱国主义。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