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媒体报道,“专家称,江苏的中产阶级保守估算应在2000万”。这个数字颇为惊艳,自然引起了广泛的好奇。数字有源头:“据权威人士估计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超过3亿,占总人口的25%左右,城市人口的50%”,江苏全省常住人口超过7800万,由此推算出上述数字。
但是,不仅这种推算是否科学还值得讨论,“权威人士”来自哪个地方也不甚明了。搜寻一番,2010年,有“《福布斯》中文专栏作家”为中国中产阶层定义:“生活在城里,年龄25-45岁间,有大学学位,是某一行业的专业人士,年收入达到1万至6万美元”,据其标准,得出结论:中国有超过3亿的中产阶层。今年4月,美《财富》杂志也有类似的作家表述。
这样的“权威人士”成色又有多浓?当其结论抛出后,国内一片哗然,无论是专家还是老百姓,“被中产”的表态不绝于耳。针对《福布斯》作家的定义,国内专家普遍认为,现在大城市的特点是房价太高,因此衡量中等收入者的标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初步或大体解决了住房问题。
由此看来,建立在相关“权威人士”结论基础上的“江苏中产2000万”怕是有些摇晃。
谁都希望江苏的中产阶层人数越多越好,但前提是既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偷换概念。
近年来,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数据公布,可以说眼花缭乱,由于缺乏公认而权威的标准,近乎游戏化。2010年9月,亚洲发展银行发布研究结果称中国8亿人跻身中产阶层,就有不少人认为:亚洲发展银行在开玩笑。
更多的是预测。2010年7月,全球领先的市场信息公司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称,到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数字将达到7亿。而今年5月25日,由外交学院与欧盟安全问题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全球趋势2030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到2030年,80%至85%的中国人将成为中产阶层。
郑州大学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纪德尚指出,2009年,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一现实,直接击破了中产阶层数字狂欢的面具。
相关机构何以屡屡抛出引人质疑的数据,这是另一个话题,值得强调的是,人们如此对中产阶层的数字感冒,完全不是因为咱老百姓没有上进心,甘当“非中产阶层”,而是,人们希望自身的财富水平能够得到公允的评价。如果被纳入中产行列的大多数人完全不具备中产的实力,则不仅是对老百姓的一种戏弄,更是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的误读。
人们内心警惕有加的是,把“中产阶层”数字扩大化,掩盖了财富分配不均衡的趋势。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所言,“不应人为制造中产阶层”。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对于中产阶层的标准也非常不一致,只具有相对性。而在国内,针对这个概念,不仅存在着标准的模糊,还存在着诸多认识误区,一大误区是,认为有中等收入就是中产阶层。2011年8月3日,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城市蓝皮书,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达2.3亿人。不少人把“2.3亿中等收入者”理解为“2.3亿中产阶层”。
国人的收入水平的确在提高,跨入中等收入门槛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有中等收入的不一定就能算是中产阶层,你有高收入,但在高房价面前或许“不值一提”。在《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中,月均收入6000元就能成中产,正是这样的低标准造就了“540万北京中产阶层”。但这有意义吗?
进一步探讨,虽然关于中产阶层的“可操作性标准”莫衷一是,但“软件标准”更为明确。中产阶层关乎收入,同时综合来看更关乎职业、地位、权利、尊严、声望、安全感,等等。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北京的上述报告显示,68.5%的“中产阶层”是房奴和车奴。
当你忍不住要说中国的中产阶层有多少多少亿,江苏的中产阶层有多少多少万的时候,不妨暗自先对照一下上述的“软件标准”,千万别脱口而出遭人笑话。
与烟花般的中产阶层数据相比,中科院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的数据更为冷峻,值得我们的机构、专家多花一点心思在上面!――对志在建立橄榄形社会的我们来说,低收入群体的“缩小”正是壮大中产阶层队伍的重要途径,而这,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有信心,还要有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