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西双版纳成为眼中只“唯物”的政者和商者的“惦记物”。
来自《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说,西双版纳目前正在上演圈地狂潮,“根据官方资料统计发现,众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开发商、非开发商在西双版纳投资旅游地产的资金规模已经超过1500亿元。”4月中旬,有媒体披露,西双版纳景洪市有人填埋“白象湖”,建别墅,由此揭开了媒体关注西双版纳圈地狂潮的序幕。
西双版纳60年来渐渐进入世人眼帘,无非是知青、橡胶、野象、旅游、热带雨林、普洱茶等几个因素。
其中,广种橡胶早已有争议。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橡胶种植业迅猛发展,大片的雨林被橡胶种植园所取代。有观点认为,这里曾经有着丰富的物种和复杂的植被结构,而今只剩下单一的橡胶林,不仅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据报道,西双版纳的圈地开发不仅来势凶猛,面积广阔,而且多半以所谓“旅游项目”来包装,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开发”与西双版纳本身的旅游发展定位并不走样的印象。比如,万达集团打造的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中,有一个占地90公顷的所谓“体育公园”,而实际上,据当地媒体调查,该“公园”就是一个高尔夫球场。
众多开发商云集,显然是得到当地政府赞同的,明知生态脆弱依旧要“开发”,隐藏的苦衷有二。
第一,西双版纳作为旅游区,旅游产品单一陈旧,对游客的吸引力如半老徐娘风韵日渐式微。
西双版纳的旅游较诸云南省其他地区,比如丽江、腾冲、香格里拉,旅游产品很传统,只有诸如傣家竹楼、饮食、服饰、歌舞,以及亚热带动植物观赏。这种古旧的旅游项目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失宠,加之丽江、腾冲、香格里拉等旅游景点新秀忽焉勃兴,西双版纳更加落寞。因此,由景点游发展为休假游似乎是出路之一。
第二,旅游对地方政府的税收直接贡献“真的很不大”。
旅游富民,但对地方政府而言,多半是出力赚热闹,而房地产业却正好相反。以“做大做强发展旅游业”为“宏大叙述”,把房地产开发包装在“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项目、文化产业园”内,可谓一举多得——房地产开发项目可以顺利过关,政商可以各取所需。
如果说,在其他地方,打着“发展旅游业”的幌子开发房地产项目多少还有些合理性,那么,在西双版纳,因为前述的生态重要性和脆弱性,这个举动是相当危险的。
西双版纳之所以在地球同纬度幸免于沙漠化,乃是拜每年15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所赐,但自2009年以来,西双版纳和云南其他地方一样,也受到了旱魃肆虐的影响,这种极端气候如果成为常态,对这个亚热带绿洲的影响本来就是致命的,若再大量圈地砍伐热带雨林破坏植被,后果令人不寒而栗。
代表西方建筑特色的建筑文化,在地方政府部门的鼓励下,挟商家金钱力量,在热带雨林中攻城略地,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土人情、特色文化不断蚕食——或许若干年后,继任者及我们的后代将为当下的短视和利欲付出不堪回首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