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莫让“撤点并校”伤害乡村孩子
时间:2012-05-21 09:46:4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印斌 
    5月17日,《中国青年报》以碱北村‘教育逆动’”为题,报道了黑龙江省林口县碱北村的义务教育现状。该村距离最近的县城约85公里,距离最近的镇17公里,地势偏远,四面环山,撤点并校的浪潮却并未被山峦阻隔。2007年村里的“完小”——碱北小学被撤并,但在村民要求下,作为教学点留存。尽管条件简陋,村民还是愿意把小点儿的孩子放在这儿。

  碱北村的村民们愿意留住村里的小学,只是出于一种简单朴素的想法,为了让小不点的孩子少受些寄宿的罪,为了让本不宽裕的家庭不至于有太大的经济压力。至于那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公平”之类的宏大说法,对于他们则遥远得很、陌生得很。“教育逆动”云云,在村民们看来,其实更像是一种常识的回归。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常识呢?我们可以通过记者对碱北村的观察,罗列出一些细节来。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寄宿实在超前;村里200多户人家大都是老人孩子,缺钱、缺力气,很难走出村庄很远去上学、去接送;在镇上上学的孩子吃不好、住不好,被叫做“小叫花子”,每次周末回家,一下车就哇哇大哭……

  不要小瞧这些细节,更不要动辄用“教育质量”、“规模办学”之类的大词遮蔽这些细节。其实,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对应着教育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系鞋带很不起眼是吧?规律告诉人们,过早的独立生活不仅不能养成良好习惯,反而会留下惨痛的记忆阴影;设施齐备的校舍好是好,不过对于收入微薄的农民而言,“就近入学”更为重要;寄宿小学生被称为“小叫花子”,仅仅是管理的问题吗?没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何来智商和情商的充分发育?

  客观地讲,推行多年的“撤点并校”在硬件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树有目共睹。只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政策措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应该允许出现一些个别情形。毕竟,政策所面对的是千差万变的社会现实,是不同层次的发展状况。如果总是习惯于“令行禁止”、“一刀切”,无疑会出现削足适履的不良反应。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到2009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64所。事实上,“撤点并校”的不良后果已经有所呈现——乡村教育生态持续恶化,乡村文化氛围日渐稀薄,很多乡村少年甚至又陷入失学的窘境。

  宏大的教育规划一旦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很容易成为伤害教育的利器。惟愿有关方面顺应乡村教育的现实,还乡村孩子一张方便安稳的书桌,而不是沉湎在宏大规划的畅想中,忽视了最关键的人的因素。要知道,教育的主体本来就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生命个体,哪怕他们散落在大山深处、乡村农舍,他们都是教育应该覆盖的孩子。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