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中国的城镇发展是继续延袭“大城市互相攀比,中小城市盲目模仿、扩张”的发展模式,还是有所不同,已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及领导思索的问题。
近10年间,中国城镇化率已从2000年的36.22%提高到了2010年的49.68%,年均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内里却是问题颇多。
“盲目的、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已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环境问题突出等发展隐患,制约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
不过,城镇化中“大拆大建”的“快洗萝卜”的发展模式有望得到改观。
3月底,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透露,住建部正在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发展重点,优化区域城镇发展格局。同时,该规划也将引导各地在城镇化进程中建立集约、紧凑的城市规划,拒绝“大拆大建”的盲目求快的发展方式。
盲目求快
“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这是业界经常拿来类比中国城镇化速度的说辞。
暗合这一说辞的正是各地城市化的冲动以及大干快上的规划。广州、武汉、沈阳、重庆等城市都在瞄着“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各经济圈也放大着辐射区域;早在2005年,提出要搞CBD建设的城市就已达到36个;“十二五”时期,依然有大量城市积极排队申请建设CBD,甚至有的城市规划建设2~3个CBD。
中国的中小城镇也在大城市的扩张中实现着大跃进。
然而,在城市化中,因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严重不足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秩序紊乱、运营低效、行政区划分割等一系列问题。以各地疯狂追逐的机场建设为例,中国现有运营的175座机场中大约亏损的机场有130座,这130多座机场在2011年便亏损了16.8亿元。
“城市规划过多地注重外在因素,忽略了整个城市的肌理;行政等级化造成的行政部门主导的城市规划,过多地追求地标效应,忽略了城市居住功能的完善,人居质量的改善。”李铁指出,比如,当前中国众多城市都存在的地下管道改善不力、路网科学性差等问题,都是此种问题的直接表现。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刘太格则直言,中国众多的中小城市在规划中缺乏科学的指导,过于追求“形象工程”。他认为,中国诸多城市规划了太多地标建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同时,中小城市的地标建筑倾向于盲目模仿大城市规划,从而出现地标和城市景观不协调的错误发展模式。
实际上,各地城镇化过程中不仅存在规划盲目性,也有寻求快速发展的盲目性。国家开发银行城市发展基金规划合作部总经理李东明则以实例指出,2011年国家开发银行超过50%的贷款投向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但是,大笔的资金并未起到真正推动城镇化的作用;多个地方存在大量的低层次、重复性建设,“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盲目求快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了大量浪费,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环境问题。世界银行驻北京办事处的负责人Paul Procee认为,当前中国中小城市规划忽略了资本与环境的协调,比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设施铺设太过短视,缺乏长期的、科学的规划;短期内的重建又对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也指出,当前,中国的城市规划缺乏“平和”的心态,寻求GDP效应成为规划的方向。他认为,当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尤其是中小城镇规划亟待需要科学的方向引导。
多方联动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政府已有所行动。
据唐凯透露,住建部正在着手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已建议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当中,因地制宜确定区域发展重点;对国家确定的核心重点中心城市则要进行科学布局,主张不同区域和体量的城市要有不同的分工。尤其是中小城镇发展,规划更应坚持本地特色,拒绝盲目模仿。
唐凯指出,该规划希望通过合理的、科学的城镇化体系解决在资源相对短缺的前提下,城镇化进程中人居功能的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具体执行层面,主张节约用地,在城市发展中要坚持“紧凑的城市”,坚持“混合的功能”。
政策层面之外,资本的推动有可能成为未来城镇化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李东明介绍,国家开发银行在成立投资公司——国开金融公司之初,就把城镇开发作为首要的业务板块来推动。但是,不同于以往单纯资金注入的模式,国开金融公司坚持“规划先行”,力图用投资来引导、带动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据了解,国开金融公司“规划先行”的投资策略对推动城镇化科学发展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记者得到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开金融公司已经落地和即将落地的城镇化投资项目超过30个,这些项目合作规划均涉及城市发展的民生、产业、环境等,摒弃了过去粗放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开发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科学的城市规划以及发展。上置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表示,当前,开发企业已经开始转向注重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过往的纯粹建设项目走向“完善功能配套、结合当地特色、注重低碳环保”的建设思路;尤其是在中小城镇开发中,注重建设宜居、低碳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