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城市化”:文化深度介入城乡一体化
时间:2012-04-12 07:56: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孙若风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一个显著特色

  借助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势如破竹,最近统计表明,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面对如此急速的转变,学界始终在文化上怀有强烈的忧患与期待,各级政府也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纳入了文化考量。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深度介入,有可能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文化介入中国城乡一体化最显性的表现,是文化在各级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中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这可能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的统筹城乡发展,实际上有两种含义:首先是统筹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同时又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样,把文化写入规划就成了“规定动作”。事实上在不少地方,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还没有出台,文化系统已经闻风而动,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开展探索,既在当地先行一步,也为全国积累了经验。

  不只如此,文化还成为一些地方走活统筹城乡发展这盘棋的关键,甚至是整个城乡一体化的轴心。浙江乌镇、成都三圣乡、西安临潼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理论上说,任何具备发展文化产业条件的地方,文化都可以在城乡一体化中有更大作为,如果文化产业能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那么文化也就能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柱力量。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第三产业,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与产业的辐射力、集聚力相重合,形成了强烈的叠加效应,能够明显促进城乡一体化。而且,文化产业就业需求弹性大,对资金、技术、规模的要求低,进入门槛不高,这正可以成为贯通城乡的产业平台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口。

  文化的介入更多还是无形的。首先,文化影响城乡一体化的走向。城乡一体化无可回避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这正是文化介入的着力点。以人为本的思想、公平正义的精神、扶助弱势的情怀、城乡共同发展的追求,特别是不以牺牲乡村前途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去实现一时目标的准则,这些理念都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性质和面貌。其次,文化影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一些地方对二元化体制的改革相对迟缓,惠农政策措施不到位,与思想观念有关,解决了思想问题,就会有紧迫感,就会有效率。文化的参与还将提高农民的素质,营造有利的氛围,促进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第三,文化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方式。文化的介入,是精神、智慧、情感的介入,作用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作用于领导部门以及当地城市居民的集体意识,使得城乡一体化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更加积极健康,也更加协调、全面。

  在城乡一体化中文化担纲,是文化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覆盖和深入渗透的一个重要侧面,同时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首先,转变发展方式的社会背景。中国启动城乡一体化正值国家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因此,无论是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的转型,还是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形成,都将注重协调发展和综合推进,注重其中的文化作用,特别是增加文化、智慧和创意的含量,而不能简单地依靠财力、物力的投入,更不是采取高污染、高消耗的办法。文化的介入不是要改变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中心,但它要赋予这个过程更多的内容、层次和色彩,特别是赋予文化以灵魂,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均衡发展的转变。

  第二,重视文化的传统与现实。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化的国度,耕读传家,诗书垂香。近代以来,当中国乡村问题以及背后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首先引起的是有识之士的文化思考,他们强烈感觉到工业文明给中国乡村、中国社会的继承性和可持续性提出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每次提出解决农村问题,无一例外地强调文化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全党全社会对文化更加重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思路也更清晰。此外,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蓬勃兴起,文化的商品属性和经济功能为社会所认识,文化产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作用逐步彰显,这也为文化跻身前台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三,对城乡一体化规律的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原始动因是经济,但无论是其过程还是结果,都离不开文化,文化现象从来就是与经济现象同步发生的。而且,城乡融合的关键,是文化的最终融合,并且这种文化能够关怀人、陶冶人。这种判断基于对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基本规律的认识,也基于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介入将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和精神动力、智力支撑,促进城乡居民形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保持城市与乡村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并且以这种文化上的两极形成促进当地发展的张力,造就更多的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我们前面解决了城乡一体化,创造了各国模式,也提供了有益经验。但从文化的角度反思,其城市文化对农村的强势进入,是不是带来了西方文明的不平衡甚至是现代化的不平衡?至于有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坠入“现代化”陷阱,其民族文化被掏空与乡村文化被淹没同步发生,应该不是偶然。其实,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强调防止某一个方面的突进甚至是跃进遮蔽了城乡一体化的矛盾与问题,也并非危言耸听。当今世界,文化引导未来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和发展战略,中国的城乡一体化正好与这一潮流相遇。自觉发挥文化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的后发优势。

  对城市化这一世界性课题,文化介入可能是最具特色的中国解答。从客观效果看,任何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不可能与文化无关。我们的区别是,把潜在的文化角色召唤出来,使文化的能量得以充分开掘、激发和释放——这体现了今天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果说中国的城市化是一次进城赶考,那么文化也将迎接这样的大考。

  一是增强文化介入城乡一体化的意识。首先要增强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意识,注重文化作用,加大文化分量,而不是把文化当作累赘和包袱。同时要增强社会意识,让城乡居民都体会到城乡一体化并不远,就在大家的身边,形成公平正义、团结互助、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还要增强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经营者的意识,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文化看文化,从而找到文化的应有位置和发展空间。

  二是提升文化介入城乡一体化的能力。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也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文化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按照这样的思路,必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培育壮大市场实体,利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机制,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三是寻找文化介入城乡一体化的路径。一方面探索文化介入城乡一体化的普遍规律,包括介入的方面和介入的方法,充分注意到市场规律和文化规律,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寻找用武之地。

  从深层次看,城乡分离就是从文化开始的,甚至是文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如果说在那次革命性的大分工中文化成了扳道工,那么,如今重建城乡关系,文化又一次介入,使城乡一体化同时成为“城乡文化化”,恰恰是回到了原点、抓住了根本,意义同样重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件大事。据此,文化深度介入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人类发展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作者为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