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人的春意里,大地万物又勃发出新的生机。这生机,不仅萌发在阡陌原野,也在城市的变迁中升华。在人口多的丰城市和面积大的修水县,人们已在播种、培育一粒粒城市化进程希望的种子,这些种子是城市化的一个机遇,也是农民的一个新机遇,一个融入城市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新机遇。
给村民预留未来20年人口增长的发展用地
一项新举措让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解决了。
丰城市河洲街道小桥老基邹家村地处丰城市新老城区结合部,是城市发展的咽喉所在。村前一块70多亩的土地几年前被政府收储,计划建设有精神病科的市第四人民医院,因遭到村民反对而搁置。2010年9月,几乎在一夜之间,这块地被村里私自瓜分,201个地基破土而出,户户有份并打算对外出售。
针对这一棘手问题,怎么办?
在许多人眼里,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面对难题,丰城市委、市政府不回避,也不盲动,而是认真调查、分析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市、街道干部组成了14个工作组,深入到邹家村走访调研,河洲街道党委书记曾建平更是进到邹家村的祠堂,与当地百姓进行面对面沟通。通过细致的工作,他们发现在邹家村村民顶风违法背后,是出于对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担忧:村里的地不断被征用,未来在城市的包围里,村民担心失去土地后将以何为生?
找到了症结,丰城市委、市政府在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出台系列政策,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其中最具突破性的一条就是为他们在城市里留下20年的发展用地。
以邹家村为例,政府在未来城市物流、商贸区为村里划出一块74.6亩的发展用地,包括人均27.2平方米的居住用地,人均2.4平方米的市场用地,人均5平方米的集体经济用地。同时,按照现有人口30%(每年按1.5%人口自然增长率),预留了未来20年人口增长的发展用地,人均34.6平方米。
好政策让村民们安了心,全村百姓都自愿拆除了地基。村民邹建平说,市政府让农民看到了未来生活的依靠,看到了融入城市生活的美好前景。
全程负责此事的丰城市委副书记邹小平深有感触:征收工作的核心是坚持群众利益。在征收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被征收户,假如被征收户是自己的亲人,自己该怎么办,会怎么办?从而让征收工作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核心,替群众打算,为群众谋划。
农民进城保留农村户口,还可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一群务工农民在修水县何家店返乡创业园里过上了城市里人的生活。
马坳镇塘山里村村民甘晓琴现在的身份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丝印部主管,她很享受目前的生活:每天和丈夫散步去上班,念六年级的儿子在附近的县六小上课,放学有校车接送。他们家住在一套一室一厅里,那是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连续住3年以上,他们可按成本价购买。
何市镇火石村村民刘成华是另一家公司的车间主管,38岁的他已有23年的打工经历,期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最不忍的是每年春节后的离别之苦,他们也曾带着孩子去务工地读书,交了高额的赞助费不说,地域、身份的隔阂让孩子很难融入当地同学当中,每次开学,孩子都哭喊着不要上学。如今,刘成华与妻子黄礼花都回到了修水,一起上下班,两个孩子也在身边,就读于县城的中小学。“这才是家的感觉。”说这句话时,刘成华的眼圈里噙着泪花。
是修水县一项在全省率先实行的政策成就了他们的幸福。今年初,修水县出台了《关于鼓励农民进园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让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就能安居乐业”。根据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享有“五个不变、五个纳入”,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山林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惠农补助政策,深山移民和地质灾害移民政策等农村政策不变;同时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城镇教育保障体系,城镇医疗、养老保险体,城镇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城镇优抚保障体系。
作为落实这一政策的重要保障,修水县今年计划建设4000套公租房给进城创业就业的农民工。首批400套公租房已在何家店返乡创业园投入使用。它们以企业租赁的方式,分配给职工。像甘晓琴、刘成华这样的“双职工”务工家庭,都分到了一套一室一厅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公租房小区附属设施一点都不缺,除了幼儿园外,还有食堂。
修水县中小企业局局长刘泰山说,尽管这一政策实施不到三个月,但几个利好便已显现:一是为县里留住了大量人才,特别是高端的技术、管理人才。修水县是人口大县、务工大县,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务工经济洗礼,一大批出外务工者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他们的回归,给修水带来了产业,带来了发展。二是为城市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回归的创业者、务工者都有迫切改善生活的愿望、能力,他们成为拉动城市内需的新动力。三是增添了社会和谐。以前被迫留守家乡的孩子能和父母在县城团聚了,这些孩子仅凭一张工业园出具的证明,便能就近读县城的学校。
订单式安置,把安置房建在市场经济最活跃处
一次偶然的考察催生了一种新的安置形态:订单式安置。
云南盛世同创控股企业集团将在丰城市投资兴建一座商贸物流城,公司老总邀请丰城市委副书记邹小平等前往昆明考察其现有商业模式。在市场中,邹小平发现仓储是其短板,商家需要货时还要到很远的仓库去调动。公司老总也坦陈:这是让他们最头痛的事,既增加了时间成本,又让市场很混乱。
邹小平灵机一动,一个双赢的构想脱口而出:在丰城你将没有这个烦恼,把农民的安置房建在你的商贸物流城旁边,你可租他们的房子做仓库,农民也可以依托商贸物流城就业、增收。
回到丰城之后,这个构想很快变成了行动。即将动工的商贸物流城旁划出了一块安置用地,用于周边村庄的安置。云南盛世同创控股企业集团甚至提出,由商贸物流城与政府签订合同,将农民安置房整体租下来,再分配给进场商家。
具体负责操办此项事务的剑南街办党委书记袁斯斌介绍说,定单式安置是个新鲜事物,政府和村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今年,他们将从两个小村开始试点,采取自愿的办法,让村民在原有模式与新模式间选择。
袁斯斌有信心做出一个样板来。他说,被征收土地的农民与城市化进程本是利益共同体:农民因城市化而提升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与收入;而城市化也因土地征收而推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壮大。在操作过程中,我们要顺应这个利益共同体,让被征收户共享城市化进程成果,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之中,实现共同富裕。
与新城共成长,城市化进程能够承载农民的下一站幸福
修水县义宁镇良塘村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新城区建设一定要成功。
两年前,60岁的村民陈国怡第一个在房屋征收协议上签了字。今日,当他看到在被拆的村庄上,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医院、学校、市场,还有被征收村民的安置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繁荣景象,十分欣喜。
走在这个被称为良塘区的新城区里,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建材家居市场、赣西北农副产品小商品批发市场、良塘汽车交易市场、茶叶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等专业市场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之中,而良塘村的安置小区便置身在这些市场的周边。
“在以前的安置中,被征收土地的农民总是被一步步边缘化,被迫搬到城市的边缘。那里公共服务配套不好,就业环境更差。”修水县委书记黄斌说,“而修水县此次把黄金地段给村民安置,目的便是让他们与新城一起成长。既让他们融入城市的生活之中,更融入城市的生产之中。实现无缝对接。”
这种对接,建立在修水城市化进程的决心与信心。黄斌认为,城市化进程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修水县区位优势明显,县城与长沙、武汉、南昌和岳阳、九江等大中城市的距离均为200多公里,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吸纳作用较弱。“既是边缘地带,更是区位中心”,具有城市崛起的天然优势。近几年,修水县启动了新城战略,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三省九县边贸中心,构建区域大物流格局。
良塘村民已从自身经历中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脉动。去年,陈国怡搬进了他的新家——良塘村第一安置小区。他拥有4套房子,3套80平方米的,一套120平方米的。其中大的自住,小的以每月300元的价格出租。同村村民渣水生分在第二安置小区,目前尚未完工。根据政策,他拥有2套80平方米、3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为了今后的发展,他还在附近市场买了间店面。
让他们感到满意的是新建的修水二中,“孙儿孙女都在那里上学,每个教室都配置了电子白板,全部采用电子信息化教学”,还有新的县人民医院,漂亮、环境好,有个头痛脑热的不要再跑以前的村卫生室了。
而更让他们憧憬的是未来新城市场的繁荣,那是全体村民未来生存、发展的依托。他们坚信,城市化进程能够承载他们下一站的幸福。